12個月產品,年化收益率21%;9個月期產品,年化收益率19%;6個月產品,年化收益率18%……眼下,跟天氣一樣火熱的是P2P理財產品的宣傳,不少市民家里的信箱里都會收到這些年化收益率超高的P2P產品廣告單。
P2P平臺以每年4倍多的增速井噴,與此同時這一行業倒閉潮也在加速蔓延。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以來已有超過100多家網貸平臺跑路,其中有九成以上都是開業運營時間不足一年的。P2P平臺加速倒閉的背后凸顯出“無門檻”、“無監管”帶來的后果。
投資者從小心翼翼到放膽投資
放貸平臺一夜之間跑了
什么是P2P網絡借貸?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可以理解為“伙伴對伙伴”。2006年,P2P概念從國外引入并迅速走紅。P2P服務平臺本質是一個中介的角色,它將一端有需要資金周轉的借款人,與另一端有閑置資金想要投資的人撮合到一起,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靠著15%~20%的高收益率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前赴后繼參與,甚至有上百萬的高凈值客戶放棄銀行理財與信托轉投P2P。
三年前,張先生在自己的郵箱里收到P2P的宣傳單,年收益率高達12%~20%。半信半疑的他,打客服電話進行詳細咨詢。在觀望了大半年后,他終于忍不住投了1000元試水。3個月的期限,18%的年化收益率,他如期拿回本金和45元利息。多次反復試驗后,他開始追加金額。
很多投資者像張先生這樣,從小心翼翼的試探到放心大膽的投資,最終卻連本帶利“一筆勾銷”。北京一白領鄭先生最近就經歷著這樣的“慘痛”,鄭先生因為被16%的年化收益所誘惑,在一家名為“科訊網”的P2P平臺上,先投入了一些小錢嘗試一番,在獲得如期收益后,鄭先生漸漸放松了戒心,追加了投入,前前后后共投入了193萬元錢。上個月,鄭先生打開這家網站查投資信息,發現這家網站打不開了,徹底“失聯了”。
花數百元就可網上注冊平臺
擊鼓傳花游戲很瘋狂
業內人士認為,準入門檻低,無監管,是P2P野蠻生長的主要原因。
根據現行規定,P2P網絡借貸平臺只需在工商管理部門進行注冊,并在通信管理部門進行備案。但登記與備案后,并沒有有效的動態跟蹤管理,導致P2P網貸處于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狀態。
這個看似門檻極低的暴利行業,吸引了大批魚龍混雜的創業者。花上近百元在網上注冊一個域名,再到淘寶買一個網站模板,租一個服務器,招兩個網站客服,一個網貸平臺就算是成立了。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些平臺背后項目的真實性無從考究,不排除大部分都是虛假項目。以我省某家P2P平臺為例,4月才上線,但至今已發布了20余個項目,多數產品的年化收益都在13%~22%。這些項目的資金用途大多語焉不詳,如個人借款者用于“購買收藏品”、企業借款者則用于“臨時資金周轉”等,而對于這些項目的抵押、擔保物,身在異地的投資者根本無從親自考證真實與否。
“在這個過程中,若能持續吸引到資金,這個擊鼓傳花就可以一直玩下去。但這種模式非常脆弱,一旦哪天資金鏈斷裂了,平臺就只能跑路。”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很多投資者的錢最后都打了水漂。
野蠻發展后危機重重
9成將面臨死亡
最近兩年,P2P平臺迎來快速發展。目前,國內已有P2P平臺近千家,我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P2P交易市場。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P2P網貸成交額達964.46億元,較去年全年的892.53億元多了71.93億元,超出8.06%。
與此同時,國內P2P平臺頻繁地出現跑路失聯、提現困難乃至倒閉。P2P平臺跑路或關閉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據不完全統計,去年10月以來,幾乎平均每天就有1家P2P平臺陷入資金鏈斷裂或倒閉狀態。上半年以來已有超過100家網貸平臺出現跑路,其中有九成以上都是開業運營時間不足一年的。
所幸的是,P2P行業終于迎來監管。今年5月下旬以來,央行、銀監會連續召集相關機構,摸底P2P行業,打算出臺一系列監管措施;在近日舉行的中國互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相關部門即將出臺具體的法規或細則以加強行業監管,我國P2P(個人對個人)平臺行業目前存在的亂象將得到有效遏制,P2P平臺行業洗牌在即。
對此,拍拍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俊認為,90%的P2P平臺會死掉。
原標題: 半年時間,100多家網貸平臺跑路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