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所有銀行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均出現回調。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上周(7月12日至7月18日)44家銀行共發行283款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下滑至4.91%。其中,預期年化收益率最低2.70%,最高預期收益率為6.10%,分別環比下降20個基點和70個基點。
“從統計數據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已回歸至正常水平。就目前資金的供求關系看,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銀率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師牛雯表示,理財產品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不會有特別出彩的表現。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出現該現象的原因,一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更多的競爭者涌入理財市場,打破了銀行一家獨大的格局。“互聯網與金融產品的嫁接,為投資者帶來更多樣的投資選擇,同時大幅提升了投資者的體驗。從收益率、資金靈活性、投資便捷性等方面衡量,互聯網金融產品比銀行理財產品更具競爭優勢。”牛雯說。
二是監管部門的密切關注。牛雯表示,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業務格外“關注”,頻繁發文“指導”。從規范銀行同業業務,到日前發布的《關于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35號文”),每一項監管的重點都直接或間接落在銀行理財產品上。
“由于各銀行的理財產品共用一個資產池,在月末、季末、年末資金緊張時點,往往需要發行收益較高的短期理財產品,此時銀行通過資產池與其他理財產品的內部交易縮小短久期理財產品的期限溢價,或通過理財產品之間的‘收益輸送’,從而達到較高的預期收益目標。”華寶證券分析師艾瀟瀟表示,而“35號文”明確要求“理財產品之間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調節收益”,切斷了理財產品之間的關聯交易,銀行理財操作空間大大縮小。“銀行理財資金池—資產池運作模式難以為繼,未來整體收益水平或將下行,而短久期理財產品收益下行可能性更大。”艾瀟瀟說。
原標題: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整體回調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