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車的時候、朋友聚會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你會拿出手機來消磨時間嗎?如果你給出的是肯定的答案,恭喜你,你很可能就是都市人中時髦的“低頭族”成員。
近日,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發布專項調查結果,一半以上的上海市民自認為是“低頭族”,并且,40歲以下的人及學歷越高的人越依賴手機。
另外,來自東華大學的15名大學生又對“低頭族”中的962名白領做了專門的調查,結果是:82.3%的白領在地鐵中依賴互聯網,其中約81%的人表示長時間依賴手機作為消耗碎片化時間的工具。
而記者在身邊做了小范圍調查,結果也大同小異,人群中的大多數已經被手機綁架——雙耳不聞周遭事,一心系在手機(或iPad)里。
昨天,杭州市七醫院心理專家陳致宇副院長在接受今日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手機控”、“低頭族”預計不會造成類似“網癮”的嚴重不良后果,但作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不能忽視其中反映出來的一些心理和社會問題。
“低頭族”的故事
女白領微信“太活躍”
同事無奈把她屏蔽
許莉莉(化名)在一家大企業工作,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手機控”。
為了能夠更好地應付幾款軟件之間的切換,她甚至同時用著兩部手機。
許莉莉的生活,幾乎就是圍著手機而運轉的。起床時,她刷刷微信,開始這一天;上班路上,她愛聊聊QQ,打發路途無聊。和許多女人一樣,愛網購的她經常淘寶,但比起在電腦前找“貨”,她更愛用手機淘寶,隨時隨地,方便。
當然,甚至連工作,許莉莉都似乎更鐘情用手機開工。她愛把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微信朋友圈分享,轉發到工作群里——盡管大家正在熱火朝天地聊著工作任務。有時候和領導匯報、和同事交流,她也喜歡在微信“私聊”——盡管,大家其實就是面對面地坐在同一間辦公室。
一次,同事著急等待著許莉莉交給他一個文件,結果等了很久,許莉莉人卻遲遲未來。“不會啊,剛剛還看到她去復印了。”同事納悶。
而最后的結果,令人好氣又好笑,從文印室到辦公室短短10米的距離,許莉莉卻足足走了20分鐘——她就站在過道里,低頭緊盯手機屏幕,一手拿著文件、一手刷著微信,樂不思蜀。
同事們對許莉莉的做法頗有微詞。“刷屏控,一大早醒來,微信朋友圈就滿是她的分享,我的流量都被她耗光了。”有人忍受不了許莉莉微信的“活躍”,偷偷把她屏蔽了。
為此,領導曾找許莉莉談話,給她提了個要求:工作時間,少玩手機。
而許莉莉似乎也無所謂別人說什么。“這個時代,玩手機多正常。”她依然毅然決然地堅持在“低頭一族”的道路上。
年輕父母忙著刷微博
沒空管小寶寶
85后小夫妻湯臣(化名)和葉靈(化名)跟眾多年輕人一樣,一空下來就喜歡玩手機,微信、微博、QQ、網購,刷完了一個再刷下一個,總之是忙得沒完沒了。
平常要上班吧,家里的老人幫著照顧孩子也就算了,可到了周末休息,夫妻倆也總愛躺在床上,手機不離手。“真不知道手機里有什么魔力,像是用強力膠粘在你們手上一樣。”帶孩子的老人經常會發發牢騷,可幾乎無效。
有一次,老人實在看不下去,賭氣把小寶寶往小夫妻的床上一放,自己上小公園跟姐妹們跳了會兒廣場舞。可等她回來的時候,腸子都悔青了。
小夫妻倆自顧玩手機,一歲多的小寶寶剛學會走路,走到床沿的時候一個踉蹌,一頭栽在了地板上,左半邊臉上一大片淤青,可把老人心疼壞了。自然,小夫妻少不了被責罵。
不過,經過那次教訓之后,夫妻倆學乖了,他們想出了一個“極好的”辦法,在iPad里下好一些動畫片,等周末要管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拿出iPad給寶寶看片。果然,小朋友看到屏幕里的巧虎、喜羊羊、光頭強這些動畫人物后,就乖乖地坐在床上,時不時還發出咯咯的笑聲。
兩人觀察了一會兒后相視一笑,覺得這個苗頭不錯——然后,就又放心地玩起了手機。
為什么“低頭族”這么多?
科技進步帶來了諸多便利
你千萬別以為許莉莉和85后小夫妻很奇葩,其實他們又何嘗不是我們中許多人的縮影?
昨天,記者在身邊做了個小調查,在受訪的20人中,有18人習慣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刷微信,100%的人會在碎片化的時間利用手機上網,理由是方便、快捷,而且“緊跟時代潮流”。
“醫生的工作很忙,我至今沒有QQ和微博,因為沒時間打理,所以就沒去申請。但自從微信流行起來后,我終于沒能抵制住,有空就打開手機刷一刷。”陳致宇副院長說,自己不用主動發表意見,即使旁觀也能了解朋友們的動態和很多的信息。
在陳院長看來,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低頭玩手機,是因為科技的進步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通過手機上網及時獲得更多信息,通過微信、微博跟朋友進行溝通交流,玩玩小游戲消磨時間、讓那些不好的情緒進行短暫釋放和宣泄,這些都可以視為時髦的“移動新媒體”帶給我們的好處。
“不過,科技進步是把雙刃劍,如果你太過沉迷于手機,會給自己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甚至是意外的傷害。”陳院長說,一次,他坐在車里,發現隔壁私家車在紅燈路口還沒停穩,司機就把手機掏出來看,連續七八個路口,他都發現有這樣的司機。
當時,他的腦海里就浮現出曾經看到過的事故新聞:有人因開車時發短信發生車禍,有人因過馬路時刷微信被車撞飛,都是一個個血的教訓,“在公共場所低頭‘玩手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周圍的情況,保證自身的安全。”
英國《每日郵報》就曾報道,為防止類似意外的發生,美國華盛頓的人行道上出現了“無手機通道”,將人行道一分為二:一部分專供那些專注于自己目的地的行人使用;另一部分則供那些走路時會時不時低頭查看智能手機的“低頭族”使用。
相對內向的人更容易被手機綁架
智能手機作為海量信息的通道,一些人出于獲得信息的好奇心、及時與周圍朋友交往的心理需求,而時常關注自己的手機本無可厚非。可陳致宇副院長在臨床中發現,有那么部分人是擔心人家遺忘掉自己,于是就隨時保持在線狀態。
“我們的心理醫生在門診接診時,經常會碰到一些家長來咨詢,說是孩子不愿跟他們交流,總是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好不容易說服孩子一起出去玩,或是參加個聚會,孩子也是低著頭自顧自玩手機。”陳院長說,現在有很多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到大已經習慣了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擅長也不愿意配合人家去完成某件事情,在人際交往中,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在這方面缺乏自信,然后就只能把手機拿出來玩。
“但是,出于人性需求方面的考慮,每個人都有被別人認可的需求,這叫認同感。”陳院長分析,孩子們在線下面對面交流的缺失,會導致他們轉戰到線上尋求認同感,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獲得被認可的感覺,從而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快樂。
“從性格特征上來看,相對內向的人更容易被手機綁架。”陳院長說。
專家支招
多培養興趣愛好
或能幫你多抬頭
看看身邊的人和事
“雖然‘低頭族’還不至于嚴重到心理疾病的程度,但如果你在其中越陷越深,多少會給今后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不好的影響。”陳院長覺得,生活終究是要回歸現實,尤其是年輕人們,還是應該少低頭“玩手機”,多抬頭看看身邊的人和事。
陳院長認為,在正式交際、家庭聚會等線下的社交圈活動中,不太適合老是拿著手機把玩。因為在生活中,一個人在不同的社交圈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你需要跟不同的社交圈保持一定的交流,建立正確的關系,“比如很多人喜歡在開會時玩手機,這是個非常不合適的行為。雖然會議上并不是每一句話都跟你有關,但專心聽講代表的是你對別人的尊重。”
而多培養自己的興趣,讓自己有更多愛好,是幫助自己多參與各種社交活動的訣竅。“道理非常簡單,當別人在討論你感興趣的話題或事情時,你就會不自覺地停下來,然后參與其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此時手機也就自然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陳院長說。
對于那些已經過度沉溺在手機中的人,陳院長建議多參加體育活動,尤其是競技型的體育運動更好。他身邊有一部分朋友,平常也是老拿著手機,可當他們約好一起打球時,大家根本就不會去關注手機,連下場休息時都不會把手機拿出來看。
原標題: 每天微信刷屏開車愛瞟手機 你是“低頭一族”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