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最強大腦》播完3個多月后,Dr.魏走進學軍中學演講。據說這場講座已經預約了大半年了,因為有太多的學校請他去演講,之前在廣州、重慶,今天去杭二中,緊接著還要去湖南。
剛參加《最強大腦》節目時,有人就說魏坤琳肯定會火。
當時他反問:“火是什么意思?”
現在他終于知道了——還沒邁進報告廳,里面的尖叫聲就嚇得他一時不敢往里走,然后不斷有學生偷跑出來求簽名、求合影。
作為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盡管被冠以娛樂圈光環,但魏坤琳一直在試圖借這個熱度去做科普的事情。比如他昨天的演講主題——北大心理學發展及運動控制心理學探秘。
Dr.魏在學軍中學講課本報記者董旭明攝
幾乎每個話題
他都能用心理學來分析
博士應該是什么樣的?老書蟲、學究,或是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謝耳朵那樣,完全get不到常人的點,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No!Dr.魏在《最強大腦》上坐鎮之后,人們開始重新看待科學家這個有點被邊緣化了的群體。
臺上的Dr.魏,和電視上一樣,依舊是清爽的白襯衫,和標志性的燦爛笑容。但他否定了主持人在開場時對他的兩點介紹——明星和學霸,只領走“老師”這一項。就像他非要把報告臺上的坐式話筒拎在手里,“這是我的職業習慣,老師都站著講課。”
上臺前,他聽說一個好消息——北大今年在浙江的招生情況很好:全省理科前10名中,有8人報了北大。
“你的心理學系招生有比去年火么?”記者問他。同行的招生組老師告訴他,“和去年差不多。”他一聽就更來勁了,“不夠不夠,那我還得好好普及一下。”
臺下就坐的,是學軍中學全體新高三學生。因為《最強大腦》,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把Dr.魏奉為“男神”,但“男神”的研究方向,卻鮮有人知。提到心理學,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催眠,或是盜夢?
這就是Dr.魏愿意站到臺上的原因。“很多學生可以考出一個好分數,但在選專業時,對某些專業的認知是有偏差的。”
究竟什么是心理學?
Dr.魏沒有用一大堆科學術語來解釋。但幾乎每個話題,都能被他扯進專業里。
他的語速很快,有同學表示來不及看PPT了,Dr.魏說,“這是考驗你的快速信息處理能力呀!”
又比如有老師開始不知道要來演講的北大教授是誰,但一看到他就說,“我一定在哪兒見過你”。Dr.魏說:“面部識別能力是天生的。”
而這些他提到的能力,其實都是“認知心理學”的一部分。
有靈光的同學馬上反應過來,問他:“Dr.魏,整個演講中,你說了88個OK,跟心理認知有關系嗎?” Dr.魏大笑:“那是我的口頭禪啦,無意識的。”
研究運動控制是因為好玩
那是選擇專業的首要動機
而認知心理學,正是Dr.魏在《最強大腦》里做科學分析時的理論依據。
他說,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學著去發現身邊的“最強大腦”,這其中主要有兩層意思:
首先是發現身邊人的特點,發現身邊的人都擅長什么。“比如一個家長,一個小孩擺在你面前,你看到了什么,他喜歡什么,他擅長什么。其實好多人都不知道。”
其次,發現自己。
“高考后填志愿,你們知道你們要填的志愿是什么嗎?你想過你選的專業和能力契合嗎?這對認識自己很重要。甚至整個大學階段,都是你尋找自己的過程。”
而讓他癡迷的研究方向是“感知運動控制”。
而他研究應用,更加顛覆了同學們對心理學的認知范疇——他的實驗室發明,還包括智能假肢和專門為糖尿病人定制的鞋墊。
“你知道在美國,截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嗎?”魏老師突然變得嚴肅,“是糖尿病引起的足底潰瘍。”他想證明給醫生和病人看,通過感知運動控制還可以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
好玩,是他最后送給在座同學的“錦囊”:“這些研究夠好玩,才讓我如此有激情。將來,不管你們選擇什么學校和專業,首要一點,你覺得它是好玩的。”
原標題: 最強大腦Dr.魏對話杭州中學生:選專業首先要好玩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