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從市文廣新局了解到,第五批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公布,確定進入名錄的新入選項目共25項,擴展進第一、二、三批名錄的項目共9項。
據介紹,自2006年公布第一批臺州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以來,前四批共有264個項目入選。也就是說,目前全市已擁有298個市級非遺項目。
入選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的項目都極具臺州本土特色,主要有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等七個類別,其中傳統技藝最多,共有寧溪傳統糟燒釀制技藝、脫胎漆藝等9個項目入選,緊隨其后的是民俗類,共有白楓橋廟會、石塘元宵習俗等7個項目入選。
兩項非遺項目面臨失傳
此次進入名單的非遺項目中,有不少瀕危項目。據臺州市文廣新局主管非遺項目的負責人俞志罕介紹,天臺的本山漆制作技藝和玉環的延繩釣捕撈技藝,在當地的傳承已經岌岌可危。
本山漆制作技藝源自天臺,原料主要來自臺州本土特有的樹種——漆樹。與現在家居行業流行使用的化學漆不同,漆樹樹枝上產生的汁液不但是制作油漆的上好原料,更有著不變色、純天然、無化學危害等不可比擬的優點。但是,因本山漆制作技藝過程復雜,成本巨大,現在這種技藝已經很少有人會使用。
延繩釣捕撈技藝,在玉環當地已被多數漁民所拋棄。在定網、流網、拖網等一網能撈上大片魚類的新技術下,這種用繩子系上誘餌、隨波逐流的捕魚方式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俞志罕介紹,這種捕魚方式,經過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的調查,已經確定為臺州舊時漁民獨有的捕魚方式。
傳統技藝體現地域特色
俞志罕介紹,前四批臺州市級非遺項目中,以傳統技藝、傳統舞蹈等項目居多,第五批也不例外,例如類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干漆莢苧的臨海脫胎漆藝以及三門的走書,都非常有特色和價值。
“這與臺州多樣的地域特色有著極大的關系。臺州有山地、平原等多種地域形態,不同的地域養育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再加上臺州人民吃苦耐勞,從而產生了豐富的傳統手工技藝和舞蹈項目。”俞志罕說。
據了解,第五批名單中,入選的項目與臺州人民生產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如臨海的金漆畫,玉環的漁民畫,前者多見于年輕姑娘出嫁時的陪嫁品、結婚床上,后者則多見于漁民灶頭、墻壁上。
都是臺州特色文化符號
據了解,第五批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自今年3月開始,距離上一批文化遺產評選已過去4年,這4年間,臺州又“挖掘”出一批有價值的非遺項目。
“下發申報文件和進行預申報后,共有59項非遺項目進入專家們的‘法眼’。”俞志罕說。
據了解,此次評審專家共12名,8名來自臺州市非遺保護專家庫,4名來自市文廣新局。評選的標準主要看項目是否具有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同時挑選出能代表臺州地方文化特色的項目。
“選出來的項目必須是臺州的文化符號,拿出去就有臺州特色的項目。”俞志罕說。
經過3個多月的評審,最后敲定進入名錄的新入選項目共25項,擴展進第一、二、三批名錄的項目共9項。
臺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單(25項)
一、傳統戲劇
1.單檔布袋戲 玉環
二、曲藝
2.三門走書 三門
3.順口溜 仙居
三、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4.縮山拳 臨海
5.上山頭棒術 玉環
6.天臺山道家易筋經 天臺
四、傳統美術
7.臨海金漆畫 臨海
8.玉環漁民畫 玉環
五、傳統技藝
9.寧溪傳統糟燒釀制技藝 黃巖
10.脫胎漆藝 臨海
11.明式家具制作技藝 臨海、三門
12.傳統造紙技藝 溫嶺
13.延繩釣捕撈技藝 玉環
14.天臺紅曲酒傳統釀造技藝 天臺
15.本山漆制作技藝 天臺
16.天臺糯米蛋糕制作技藝 天臺
17.三門宗祠營造技藝 三門
六、傳統醫藥
18.臺州道家功夫正骨療法 市直
七、民俗
19.白楓橋廟會 路橋
20.石塘元宵習俗 溫嶺
21.大溪四月廿三廟會 溫嶺
22.媽祖信仰習俗 玉環
23.清港二月十九廟會 玉環
24.高遷婚俗 仙居
25.上洋節 三門
第一、二、三批臺州市
非遺名錄擴展項目(9項)
一、傳統音樂
1.吹打樂(三州吹打) 天臺
二、傳統舞蹈
2.板龍(增仁板龍) 仙居
3.舞馬(跳跳馬) 仙居
三、傳統美術
4.髹漆技藝(杜橋堆塑) 臨海
5.根藝(啟明根雕) 三門
四、傳統技藝
6.木雕技藝(章安木雕) 椒江
7.鑞器制作(杜橋打鑞技藝) 臨海
8.草麻編織技藝(嶺根草編)臨海
五、民俗
9.洞房經(路橋洞房經) 路橋
原標題: 新增25個臺州特色非遺項目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