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國家衛生計生委等五部門發布公告:從7月1日起,膨化食品禁止使用含鋁食品添加劑,小麥粉及其制品(除油炸面制品、面糊、裹粉、煎炸粉外)生產中不得使用硫酸鋁鉀和硫酸鋁銨(即明礬)。昨日,不少地方的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添加明礬的面食并未因一紙禁令而徹底退出市場。
從之前的限量使用,到現在的禁止添加,這道國家對明礬添加的“最強禁令”不可謂不嚴厲。但消費者擔憂的是,之前的“限量使用”,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監管,如今“禁止添加”,會不會仍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到頭來,還是稀里糊涂地吃了一肚子明礬?
食品專家介紹說,鋁元素攝入過量,會對人體造成系列傷害。鋁具有聚集性,一經吸收,會進入體內大部分器官,大量積聚于骨骼,對大腦和腎臟也有損害。鋁超標對兒童的影響更大,不僅影響兒童骨骼的生長,還會引起嬰幼兒的神經發育受損導致智力發育障礙。而我國食品的鋁污染非常嚴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監測顯示,人群中30%多的個體每周鋁的攝入量超過世衛組織制訂的每周耐受量的參考值,其中4-6歲的兒童最高,為參考值的2.6倍。
少兒愛吃的薯片等膨化食品,含鋁量可達300毫克每公斤,少兒愛吃的面包,鋁平均含量為126毫克每公斤。這些數據讓人觸目驚心,我想這也是衛計委等部門聯合下達禁令的動因,我們的下一代是鋁毒的最主要受害者,現在不禁,將來悔之晚矣。
問題在于,一紙禁令好下,真要落地又是何其之難。這些年,人們見慣了食品安全監管多頭扯皮、責任不明的亂象,見慣了食品安全監管手段落后、標準滯后的困狀,見慣了食品安全監管問責乏力、公信缺失的疲態。要讓吃慣了添加明礬發酵的亮白、膨松、柔軟、味甜的饅頭的人,改吃傳統酵母發酵的饅頭,這很簡單,只要媒體出力就行了,畢竟誰都不會貪求“賣相”而吃有害健康的饅頭。但如何有效控制明礬的銷售,如何保證不讓明礬發酵的饅頭端上消費者的餐桌,如何懲處違禁使用明礬的商家,這一切,本應該是與禁令同時發布的。
有記者走訪了大連的市場,發現調料區域內明礬仍在照常出售,一些商家表示,目前明礬買賣正常,交易量沒有明顯變化,買明礬的基本都是干食品加工的,至于他們具體加工什么就不清楚了。看來,國家明令“封殺”明礬,不管是賣家知情、消費者懵懂,還是賣家也不知情、消費者更懵懂,這“封殺”,缺了執行得力的部門,就只能高大上地躺在紙面上。
原標題: 明礬“最強禁令”,誰來監管執行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