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快進來吃中飯。”6月17日中午,天臺縣雷峰鄉里良村村民胡秀東在門口遠遠望見駐村干部楊萬廣,熱情地招呼起來。
像老楊一樣,該鄉有30多名干部經常是匆匆吃完午飯就往村里趕,他們要趕在村民們吃中飯這檔時間進村送服務,了解家長里短。
雷峰鄉是一個山區農業鄉,為打破“白天干部下村,群眾下地干活;傍晚干部回鄉,群眾收工回家”的“時間錯位”現象,該鄉推行“農時”工作制,避開群眾與干部上班時間重疊的矛盾,讓群眾需要時找得到干部,讓群眾空閑時見得到干部。
駐村:一天三訪
“這工作該怎么開展?”鄭江仙是友義村駐村干部,今年通過考試錄用到鄉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幾乎熄滅了她的工作激情。
原來,小鄭下村非常勤快,很想干出點工作來,但每次進了村里,總是那么稀稀拉拉幾個老人,這讓小鄭一時沒了頭緒。
“白天,群眾忙于農事,不可能在家等著鄉干部下村。”小鄭的困境就在于沒有掌握群眾的作息時間。
實際上,小鄭的經歷,鄉里早有考慮。該鄉推出早訪、中訪、夜訪的“一天三訪”制,既不影響群眾的生產,又拉近了干群距離。
小鄭及時對工作時間進行了調整,摸準群眾在家時間,利用早、中、晚三個時間段下村。一來二去,和群眾的碰面時間多了,很快打成了一片。駐村只4個多月時間,小鄭對村里的各項工作了然于胸,工作順手了,信心也足了。
村民丁國林家有十幾畝山地,平時起早摸黑到地里干活,他說:“以前,很難和干部打著照面,我只知道駐村干部叫小鄭,但人和名對不上號。現在我和小鄭,都有點像自家人了。”
在“一天三訪”中,鄉干部收到反映“四風”問題247條次,有關經濟社會發展等建議意見267條次,解決群眾實際困難124個。
便民:全天無休
日前,橋棚村代辦員范行愛來到鄉里,核對農醫保對象戶的身份證號碼。到了鄉政府,剛過了上午下班時間,工作人員正好有事外出。等到下午2點工作人員回來,才辦妥事情。他苦惱地說:“下午到村里只2班車,如果隨到隨辦,12點半我就可以回去了,現在只能等3點半這班車。”
休息時間里,群眾如何辦事?范行愛的苦惱在鄉干部里引發了大討論。
“群眾有什么怨言,我們就要從那里開始解決;群眾沒有時間觀念,我們也要沒有時間觀念。”鄉長徐威在鄉干部大會上說。
為了跟上群眾的節奏,該鄉實行“全天無休”制服務群眾,便民中心設置AB兩個崗位。鄉干部輪流值班為群眾辦事,對非職責范圍內的工作,亦需先受理,再做好轉交移接。
年初,狀塘村村民楊國峰的奶奶去世。在送殯儀館前,需要鄉里出具“死亡證明”。就在當天凌晨出殯時,家人才知道還缺這么一份證明。鄉干部林小青接到電話時,已是凌晨2點,當時外面正下著雪。
已經干了35年鄉干部的林小青對此并不感到奇怪:“有時碰到糾紛、火災,不管多遲,只要接到電話,我肯定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監督:微信定位
干部走訪民情實不實,落實民生實事到不到位,由群眾說了算。6月18日,該鄉召開每半年一次的“民意測評會”,由村干部、黨員、群眾代表、“兩代表一委員”等組成的監督組,對鄉干部的服務進行嚴格的分類測評,讓干部“紅臉出汗”。
“由于我們的‘農時’服務跟正常上班時間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們的管理難度。”鄉紀委書記吳人茂道出了借外力加強監督的原由。
實際上,鄉內部的監督也在加強。年初,鄉紀委通過“微信”平臺,將全鄉45名干部的微信賬號全部納入“清風雷峰”管理平臺。
晚上,該鄉值班干部楊萬廣、曹盼盼等6人收到了來自“清風雷峰”的微信提示,要求在5分鐘內發送手機定位地址。鄉里通過微信地址確認后,發現有5人在鄉里,未在崗的一名副鄉長經核查在縣里開會。
在這當中,也有極個別干部存在僥幸心理。一次,一干部表示正在村里開展“五水共治”工作,但當要求微信定位后,他承認了自己正在辦私事。
今年以來,該鄉已對4位干部進行誡勉談話,要求落實整改4人次。
鄉黨委書記袁衛衛表示:“監督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讓干部更好地發揮能動性,更加積極主動地為群眾辦實事,提高服務效率,提高群眾滿意度。”
原標題: 讓群眾需要時找得到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