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的@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發布了一條微博稱:南京馮小姐無意中將銀行卡放在手機背面,手機竟讀出卡號和近10次交易記錄。同事的芯片銀行卡也紛紛中招。手機安全專家解釋或因該手機在出廠的時候自動開啟了NFC模式。讓網絡上的不少網友感到惶恐。
跟帖
@candy_筱曉斌:我也很奇怪,上次去存錢一不小心卡和手機一起,就蹦出來消費界面甚是奇怪。
@火星來的線頭:這不挺好的嗎,銀行卡記錄有洗錢嫌疑嗎?這么緊張。進一步說,支付什么的都需要密碼和手機驗證,要是真知道銀行卡密碼了,別人還不如直接取款機上取錢了,還在這掃什么手機、驗什么證啊!
記者求證
測試:讀出銀行卡信息
需同時滿足三項條件
據網上介紹,讀出銀行卡信息,需滿足三項條件,一是芯片銀行卡、二是開啟手機里NFC功能、三是安裝了類似于支付寶錢包的APP。為了驗證真假,記者進行了一番測試。
記者先找來一部小米1S手機,在功能項里沒有找到NFC功能。記者又找來一部三星NOTE2手機,在“設定”里找到NFC功能,下面有一行提醒:當靠近另一設備時允許數據交換。開啟NFC功能后,手機最上方的信息欄里出現了一個“N”型標識。記者還下載了支付寶錢包,登入后按要求設置了手勢密碼。
隨后,記者找來一張中國銀行的芯片卡,放到手機背面。在輸入手機密碼后,銀行卡的一些相關信息就被讀出來了,內容包括卡號的后四位、電子現金余額、使用次數、最近10筆交易記錄等,下面還有開通快捷支付,轉賬到該卡等功能。
記者又找來一張同事的工商銀行芯片卡進行測試,效果也類似。隨后,記者分別取消三項條件中的任一一項,掃描磁條銀行卡,下載了支付寶,關閉NFC功能,手機都沒彈出任何相關信息,看來三項條件缺一不可。
另外,NFC對距離很敏感。記者將銀行卡塞入錢包放進褲兜里,然后將手機貼到褲兜上,測試時變換多種位置和角度,結果都是不能讀取。但如果銀行卡直接放入褲兜,在變換了幾個角度之后,手機是可以讀取出信息。
市民大都不知道NFC功能
在借銀行卡測驗過程中,記者發現大部分人并不清楚手機里的NFC功能讀取芯片銀行卡里的信息。在看過記者的演示后,市民王小姐不無擔憂地表示:“這功能有點嚇人,萬一我的銀行卡信息被不法分子讀取了怎么辦?看來要隨時保持警惕,把NFC功能關了,同時要是有人拿手機對著錢包亂掃時,要提高警惕了。”
另外,記者發現,目前市民手中的銀行卡以傳統的磁條卡為主,對芯片卡與磁條卡的區別也不清楚。市民李先生包里共有4張銀行卡,其中3張是磁條卡,只有一張是芯片卡。“磁條卡都是好幾年前辦的,只有這張芯片卡是前幾個月,為了辦房貸辦的。只要能存錢取錢,不管是磁條還是芯片,對我影響倒不是很大。”李先生說。
據悉,在咖啡廳、餐廳使用芯片銀行卡或帶有NFC功能的手機結賬時,只需貼近讀卡器,無須密碼即可完成小額支付。芯片銀行卡和NFC手機具有移動支付的功能,因此兩者之間實現信息讀取也就順理成章了。
目前,三星、索尼、HTC和小米等品牌的高配版手機中都有NFC功能,而IPHONE手機目前還沒有。
通過NFC功能“盜刷”銀行卡不能輕易實現
芯片銀行卡被別人讀取后,會不會被盜刷呢?信息安全專家表示,NFC讀取信息后會顯示“開通快捷支付”功能,點擊后會顯示完整的銀行卡卡號,操作最后將指向綁定的支付寶錢包。但在最后身份驗證時,用戶要輸入開卡時預留的手機號,銀行將發送短信確認,因此非本人操作的話并不能通過身份驗證。
如果是他人的銀行卡,用NFC功能就能看到卡內的信息,但要綁定并實現支付,就需要上述的認證方式了。此外,經過實名認證的支付寶也只能綁定同一身份的銀行卡用戶,因此要通過NFC功能“盜刷”銀行卡并不能輕易實現。
但一旦不法分子利用特殊硬件來讀取銀行卡信息,芯片卡中存有持卡人身份證號碼,或使用戶銀行卡信息面臨安全隱患。
一家銀行的客服人員則表示,目前尚未接到因為NFC支付帶來安全隱患的投訴,如果用戶擔心自己的個人信息泄露,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最好不要隨意打開NFC功能。如發現異常或隱患的話可在第一時間打電話掛失。
助讀
NFC是什么?
近場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信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傳輸(在十厘米內)交換數據,被認為在手機支付等領域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目前,基于該模型的典型應用:門禁控制或車票、電影院門票售賣等,使用者只需攜帶儲存有票證或門控代碼的設備靠近讀取設備即可。它還能夠作為簡單的數據獲取應用,比如公交車站站點信息、公園地圖信息等。
原標題: 通過NFC功能“盜刷”銀行卡并不能輕易實現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