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2點,黃巖區院橋派出所鮑慶錢正在值班,這時,所里來了一對老夫婦。他說,自己叫趙向東,來自北京,這次來黃巖是為了圓年近百歲的母親的夢而來。
老人的母親蔣鳳蘭11歲時,因為家境貧困又加上鬧災荒,家人將蔣鳳蘭送給寧波一戶人家撫養,后來定居無錫。
這次,趙向東夫婦為了完成母親的心愿,與老伴不遠千里從北京來到了臺州,尋找未曾謀面的舅舅蔣本根。
1918年,蔣鳳蘭出生于臺州,11歲時,家人將其送給寧波一戶人家撫養,后與家人失去聯系。八十多年后,老人思鄉心切,派兒子來臺州尋親。黃巖好民警鮑慶錢幾經周折,終于幫她在臨海找到親人
派出所來了特殊客人
黃巖區院橋派出所鮑慶錢記得,6月16日下午2點左右,一位70多歲的老人和妻子一起來所里求助。
老人自稱趙向東,來自北京,這次來黃巖是為了圓年近百歲的母親的夢而來。
老人的母親蔣鳳蘭1918年出生于臺州。據老人記憶,她是黃巖院橋鎮上蔣村人,11歲時,因為家境貧困又加上鬧災荒,家人將蔣鳳蘭送給寧波一戶人家撫養。后來輾轉到上海一家紡紗廠打工,在上海期間,蔣鳳蘭與丈夫相識,后來定居無錫。
婚后蔣鳳蘭生活美滿,育有3兒4女,但是她一直有個遺憾,每次兒女結婚或者辦喜事,只有夫家人,卻沒有娘家人參加。她希望能找到自己失散80多年,遠在臺州的親人。
因為母親蔣鳳蘭不識字,趙向東根據母親口述得知,老太太有個兄弟叫蔣本根(音)。為了完成母親的心愿,趙向東與老伴不遠千里從北京來到了臺州,尋找未曾謀面的舅舅蔣本根。一下火車,老夫婦就來到院橋派出所求助。
黃巖上蔣村并無此人
當天下午,正是鮑慶錢值班,他根據趙向東提供的線索,在臺州人口管理系統里進行查找,但遺憾的是并沒有找到蔣本根。
鮑慶錢剛好是院橋鎮西片的片警,于是,他聯系了上蔣村的村干部等相關工作人員,結果他們都說沒這個人。
“后來,我想到如果蔣本根還在世,應該有九十多歲了,是否已經去世也不清楚。而那些村干部也就五六十歲,可能并不清楚情況。”于是,鮑慶錢與另一位民警帶著趙向東夫婦開車來到上蔣村。
結果,一調查卻發現村里并沒有姓蔣的村民。“后來問到一位82歲的老會計,他是上蔣村的老人。他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村里并沒有叫一個蔣本根的人,而且村里連姓蔣的人也沒有。”
那么,會不會是老人家口述時把蔣和張兩個姓弄錯了呢?老會計告訴他們,村里是有一戶姓張的人家,是從西溪村遷過來的。于是,他們又聯系上了那戶人家,但是對方卻說,并沒有聽說過有張本根這個人。
無奈之下他們回到了派出所。
在所里查詢到凌晨4點才睡
回到派出所之后,鮑慶錢讓趙向東先回賓館休息,想一下是否能夠找到更多的線索,自己則在人口管理系統再次查找。“我當時把有‘本根’以及帶‘本’字的都查了一遍,還是沒找到。”
至此,一切仿佛都進入了死胡同,但是鮑慶錢并沒有放棄。他想到,事情已經發生80多年了,臺州區域劃分也幾經更改,有沒有可能蔣鳳蘭老人記憶中的黃巖上蔣村并不是現在這個上蔣村呢?
在受理案件之余,他又通過網絡進行查找,在臺州市范圍內找到了4個叫上蔣村的。“后來發現臨海、三門都有叫上蔣村的。”
那一夜,鮑慶錢一直查到凌晨4點才休息。第二天上午8點半左右,趙氏夫婦又來到了派出所。只睡了4個多小時的鮑慶錢連早飯都沒吃,又到戶籍辦公室里翻出了老檔案進行查找。
結果還是一無所獲,于是徹底排除了趙氏夫婦想找的人在黃巖上蔣村的可能性。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點。
“后來,趙向東說,他母親記得很清楚是姓蔣,全村人都是姓蔣的,而且同村人都叫他爺爺老昌,家在半山上,門前有一口石井。”
鮑慶錢又聯系了三門以及臨海的朋友,通過咨詢,他覺得在臨海桃渚的可能性比較大。“考慮到他們年紀比較大,語言不通,自己坐車過去不是很方便,我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開車將他們送到了桃渚。”
終于找到家門前那口井
到臨海的上蔣村時已經是中午了,他們發現,這個村里大部分人都姓蔣,這給他們帶來了一絲希望。
“請問你們村有個叫蔣本根的老人嗎?”鮑慶錢迫不及待地向路邊的年輕人打聽,但是年輕人對此一無所知。
想到要找的已是93歲高齡的老人,村里的其他老人可能會有印象。鮑慶錢決定向村里的老人打聽情況,根據年輕人的提示,他們來到位于村子里面的半山腰附近,一方面,這里的老人比較多,知道的可能也比較多,另一方面,根據蔣鳳蘭所說,她的老家就住在半山腰上,來半山腰尋人機會會更大。
“有老昌這個人,已經死了。”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的一句話,使鮑慶錢十分激動,他說是自己是老昌的兒子。但是接下來,老昌兒子的一句話瞬間又澆滅了大家的希望,“如果父親沒去世,現在已經九十多歲了。”鮑慶錢一聽,感覺不對勁了,蔣鳳蘭都已經96歲,其父年齡不可能只有九十多歲。
鮑慶錢仍不想輕易放棄,繼續詢問老人,請他回憶村里是否還有叫老昌的人。這時,村里許多老人紛紛圍過來了解情況,有個老人突然冒出一句:“村里以前有個叫蔣仁撐的,大家都叫他老撐。”
會不會是老昌其實是老撐呢?希望似乎又點燃了……
據了解,老撐有兩個兒子,一個早逝的就是蔣本根,另一個是過寄的兒子叫蔣本海,蔣本海也有兩個兒子蔣協夏和蔣小林,如今都已是60多歲的老人。而老撐也已經去世近60年了,這樣一算,在年齡上非常吻合。
村里知情的人告訴鮑慶錢,蔣仁撐和兒子蔣本根曾去寧波找過蔣鳳蘭,當年蔣鳳蘭還在為父親將自己送人的事而賭氣,沒有與他們相認。而這件事,趙向東表示自己的母親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提過。由此,鮑慶錢更加確定,這一家就是趙向東舅舅的后代。
隨后,村里人把鮑慶錢一行人帶到了蔣仁撐當年住在半山腰上的老房子,破舊的房門前,一口青石井安靜地待在那里。
“當時他們都挺激動的,通過閑聊,他說自己起碼有10點是對上了,已經非常確認。趙向東還跟我說,過幾天要把母親接過來。村里人也希望他母親能早點回來,現在村里這一輩的老人幾乎都已去世,蔣鳳蘭應該算是年紀最大的老人了。”
原標題: 96歲老人尋親記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