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計生委近日通報,公安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在全國開展打擊非法行醫的活動,3個月內共端掉5088個“黑診所”。對“黑診所”重拳出擊,這不是第一次。2013年,僅杭州蕭山區取締各類無證診所就有462家;河南去年全年共打掉“黑診所”3224家;江西近3年來共拿下2060家“黑診所”……年年打“黑”,年年有人落馬,可為什么無營業執照、無行醫資格、衛生環境差、藥品來源不明,還經常鬧出人命的“黑診所”依然處于打不死的狀態?
黑診所之所以能夠生存,最重要的原因是,一部分人對此有強烈需求。“黑診所”大多開在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和鄉鎮、農村等醫療資源稀缺的地區,主要受眾是外來務工人員和低收入人群。他們中大多數人既沒醫保掙得又少,生病后先扛,扛不過去再去附近小診所看病。有一項調查顯示,85%的農民工看病首選私人小診所,而這些診所受歡迎的程度,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西安市新城區相關執法人員對4名非法行醫者進行刑拘時,就一度遭到附近居民的阻攔。
看病去正規醫院,這個人人皆知的道理,對他們來說,卻有點勢比登天。首先,在現行醫療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低收入人群即使得了大病也有不少人硬扛,更別說一些小災小病了。第二,異地醫保結算遲遲實現不了,加大了他們求醫之路的艱難性。盡管2003年,我國開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目的就是解決進城打工者的醫療問題,但由于醫療費用報銷的銜接和互通不暢,使得異地就醫手續繁瑣、花費大、補償不能及時到位。第三,正規醫療服務的覆蓋不足,比如社區和基層農村醫療資源缺乏、分布不均、醫療服務水平跟不上等,讓這部分人群沒有正規途徑可走,只能選擇“黑診所”。
上述原因只是一根藤上結出的幾個瓜,而那個“根”就是飽受詬病的醫療體制問題。如果醫改不到位,“黑診所”很難徹底清除!一方面,我們應該讓低收入群體有地方看病,推進社區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平衡優質醫療資源;另一方面,要讓他們看得起病,讓異地報銷不再困難,正規醫院的服務和價格水平應向民眾期許的水平靠攏。與此同時,要加大對“黑診所”的懲處力度。歐美國家對這種行為的懲處非常嚴厲,除了高額罰款,“黑醫生”還可能坐牢。而在我國,“黑診所”的違法成本太低。目前,我國打擊非法行醫的主要依據是1994年出臺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多是采取責令停業、沒收藥品以及罰款等處罰,最高處罰1萬元。1萬元,與“黑醫生”獲取的高額利潤相比,根本無法起到震懾作用。說到底,只有制度、執法雙管齊下,才能真正鏟除滋養“黑診所”的土壤。
原標題: 鏟除“黑診所”生存土壤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