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幾天XX銀行剛出了一款理財產品,收益率挺高的。”“這樣的啊,那我趕緊去銀行網點看看,看能不能買。”這是一對大媽在菜市場的對話。現下是全民理財的時代,老人的理財觀念也在發生轉變,不再局限于定期存款,而是更加積極地購買銀行理財,享受理財樂趣。
銀行理財產品因其安全性、穩定性受到了很多市民的喜愛。但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假售理財產品真騙錢的事件也時有發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銀監局等監管層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必須配備產品登記編碼,來確保真實性。
監管部門:理財產品須有“身份證”
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穩定性吸引了很多市民去購買理財產品,如果購買時被銀行工作人員推薦了非銀行發行的產品,這種“貍貓換太子”的事情真讓投資者郁悶。
近期,為了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銀監會下發通知,要求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須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而投資者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信息。未在理財系統登記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律不得銷售。這就如同給銀行理財產品配備身份證,市民購買時可以根據“身份證號”查明正身。
據了解,中國理財網是中國銀監會批準建立的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的專業網站。筆者注意到,在網頁的右邊欄有專門的理財產品查詢功能欄,欄目標注如下說明:“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賦予銀行理財產品的標識碼,具有唯一性,是您判斷產品是否合法合規的重要依據。登記編碼一般是以字母‘C’開頭的14位編碼(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
銀行:設理財產品披露專區
既然監管部門要求銀行給理財產品“上身份”,那么銀行實施的怎么樣呢?
筆者登錄興業銀行官網,隨機選擇了一款在售理財產品,點擊詳情后看到該產品具備產品登記編碼,利用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到了該款理財產品的“身份信息”,但是在查詢另一款開放性產品時,就沒有看到產品登記編號。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咨詢了興業銀行臺州分行,該行理財師郭懿瑤表示:“今年開始,監管部門要求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具備產品登記編碼,無論是封閉型還是開放型的理財產品都必須有。由于該項規定今年開始實行,新成立的產品都是有產品編碼的,但是一些去年或者前年已經開始運行的開放型理財產品就出現缺少產品登記編碼的情況。”
除了銀行給每個理財產品配備身份證外,筆者在工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多家銀行官網看到,均設立了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專區。專區內包含了產品成立、運行、收益、資金投資去向等相關情況,將理財產品的信息清楚的顯示給投資人。
市民:購買時要閱讀產品說明書
“在客戶購買理財產品時,我們除了告知產品的收益和期限外,還會提供一份產品說明書,里面詳細的介紹了產品的風險等級,預計收益情況及資金投向等具體信息。”上述理財師郭懿瑤告訴編者。
在監管部門和銀行的努力下,銀行理財產品信息透明化進程在加快,但是筆者發現,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只關注收益和期限,并不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的人很多。
“我一般在網上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比較關注期限和收益,至于產品的說明書我都是直接畫鉤表示已閱讀,沒怎么仔細看過。”椒江的小楊有2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經驗,對于產品說明書不是很關注,只要理財產品風險不要過高都能接受。
其實,像小楊這樣不關注理財產品說明書的市民很多,購買了理財產品卻對自己的投資方向、投資產品卻一竅不通。
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師表示,盡管上述“貍貓換太子”的情況發生并不多,但是為了避免該情況發生,維護自身權益,市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好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還可以根據理財產品登記編碼登錄中國理財網來查明正身。
原標題: 理財產品也有“身份證”購買時須仔細閱讀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