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浙江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深度解讀企業轉型過程中的成就和問題,結果顯示,盡管上市公司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可否認,“不計代價追速度”的粗放發展模式已成過去,而“投資行為更趨理性、質量效益穩中向好”正成為上市企業的新旋律。
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企業告別非理性“暴富時代”。前些年,浙江經濟出現了“去實體化”、“去本地化”的“空心化”傾向,實體投資增速從2003年的40%回落至2010年的10%,制造業投資“十一五”年均僅增長12%,比全國低13個百分點。“十二五”啟幕之初,省委省政府作出擴大有效投資、實施浙商回歸工程的決策部署,較快扭轉了實體經濟投資乏力的不利局面。加上中央房地產政策調整的倒逼,我省部分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從“房地產泥沼”中抽身,通過股權轉讓等方式及時甩掉了企業“包袱”,重新向原先的主營業務集中。去年我省上市公司非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占比僅22.5%,已比2008年降低一半左右。盡管這種抽身帶有痛苦和不舍,但換來的是利潤的較穩態、可預期增長。
產業方面,“三十年如一日”的結構悄然發生變化。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坐大的制造業結構,一直是我省結構轉型的癥結。但當時間越過2013年,我們欣喜地發現,浙江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一個振奮人心的信息是,去年我省化學原料制品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700億元,首次取代紡織業,躍居成為我省第一工業。從上市公司的角度觀察,2005年我省勞動密集型上市企業數量高達30.9%,而到2013年底已不足1/4;同一期間,先進制造業上市企業占比則提高了13個百分點。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典型反映了浙江制造業升級正在進入快車道。
其背后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倒逼,又有主觀選擇使然。
其一,要素成本高企,不轉不行。僅僅是2010年至2012年,我省在崗職工年均工資就提高了46%。特別是,當下全省正在實施“機器換人”、“空間換地”等改革舉措,明確到2020年,全省新增工業用地平均投資強度比2010年增長40%,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新增建設用地比2010年下降75%,海寧等地甚至將企業畝產效益和土地使用稅、用能價格、排污費用、信貸投放直接掛鉤,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大大壓縮了低附加值、高能耗、重污染企業的生存空間。
其二,市場沒有秘密,不轉不行。改革開放前20年,浙江商品能夠橫掃全球,除了成本優勢和款式多樣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費者和競爭者被割裂為不同緯度,消費者缺少比價量質的平臺,浙商依靠其“先發優勢”牢牢控制國內外市場。進入21世紀,快速崛起的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率先打破了這種平衡,消費者不僅可以足不出戶購買和評論,競爭者還可以更為低廉的成本跟蹤仿制,品牌和信譽取代成本和規模,成為商業競爭成敗的關鍵。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要想贏得消費者,必須轉型。
其三,創二代接班,不轉不行。浙江第一代民營企業家正逐漸變老,大多數年齡已在55歲至75歲之間。這批人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習慣于依靠血緣、親緣、鄉緣組成一個小團隊開展商業活動,學界稱之為“人格化交易”。與父輩相比,創二代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契約和法制觀念相對較重,愿意子承父業進入傳統行業及利用血緣親情做生意的人愈來愈少。為應對這種接班難題,這種類型企業的轉型可能更具有突變性、斷裂性。特別是當老一輩家長去世以后,企業可能會走向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子。
轉型升級,其路漫漫。對走在市場經濟前沿的浙江而言,一個經濟溫和增長、轉型全面展開的新常態已經先于其他地區率先開啟,沒有現成經驗參照,唯有解放思想、大膽探索。
原標題: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