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州枇杷不愁“嫁”
5月11日,在桐嶼街道埠頭堂村山坡上,綠園果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普順,在認真查看白沙枇杷生長情況。
本報記者 陳偉華 文/攝
行走在臺州一些鄉村道路,一片片金黃映入眼簾,沉甸甸的枇杷掛滿枝頭,村民們穿梭在枇杷園,看見色澤橙黃、粒大肉香的成熟枇杷,就一一摘下,裝箱待運。
枇杷節引客
上鳳村1500畝枇杷不愁賣
5月10日中午,微風攜帶霏霏細雨,記者來到黃巖西部山區嶼頭鄉上鳳村。
山民們的門前屋后,都栽有枇杷樹。全村280戶村民,枇杷種植面積達1500畝。其中,上鳳果業專業合作社占的份額較大,有200多畝。
該合作社的枇杷采摘園,是浙江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和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它坐落于上鳳村五尖山山麓和山坡上,一株株枇杷樹,依次而列。碧綠的枝葉,金黃的果實,掛滿了枝頭。這兒的枇杷,有大紅袍和白沙兩個品種,產品曾獲得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證書。
枇杷采摘園內,1300米新筑的道路剛剛告竣,兩個涼亭和休閑長廊,增添了采摘園的美觀和情趣。雨中,有果農在除草,天天忙碌于枇杷樹下。
村民們如此賣力,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迎接第六屆上鳳枇杷節的到來。今年枇杷節5月24日—6月1日,那時,漫山遍野的枇杷都成熟了,正是游客采摘的最佳時節。
“很多年前,枇杷成熟,村民們都是肩挑手提到嶼頭街上賣。白天采摘好,晚上擱下飯碗,就匆匆出門。有時,因找不到買主,整夜呆在市場或徘徊在街頭。有些村民頭晚出去,第二天中午才回家,還挑回不少賣不出去的枇杷。2009年,上鳳村舉辦了首屆枇杷節。連續五屆枇杷節下來,上鳳枇杷的品牌逐漸叫響,上門買枇杷的客人也越來越多,F在,山民們再也不為賣不出枇杷發愁了。”黃巖嶼頭上鳳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明其說。
農民的辛苦寫在臉上,快意生在心里。年初時他們就開始施肥、除草,3月下旬—4月上旬疏果,4月上旬—4月底套袋……一年到頭都有活兒干。到了枇杷節,上萬人次的客流量匯聚到這兒,一箱箱新鮮的枇杷被人一批批買走。果農們這時會覺得,苦些累些,一切都值得。
提高果品質量、巧打時間差
各有各的套路
當天下午,記者離開黃巖,來到被稱為“中國枇杷之鄉”的路橋區桐嶼街道。
在埠頭堂村的山坡上,綠園果品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就在這兒。果園里,只見枇杷樹長勢良好。綠園合作社負責人徐普順,在認真查看白沙枇杷的生長情況。到5月下旬,這兒的枇杷將先后被人采摘走。
記者走訪后得知,桐嶼街道有著悠久的枇杷種植歷史,當地村民也把種枇杷當作主要致富門路。但在21世紀之前,桐嶼枇杷一直處于粗放型經營,管理方式落后,經濟效益不佳。
2003年,綠園果品專業合作社成立。果品基地里,有100多畝面積種的是枇杷。該合作社轉變生產方式,從提高品種質量著手,通過請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和經驗交流,有效增加了農產品的市場價值。據了解,目前大紅袍枇杷每公斤可賣16元,白沙枇杷每公斤能賣30多元,按合作社去年產量100多噸算,畝產值可達1-2萬元。由于該合作社枇杷銷路好,往往自種的枇杷還不夠銷,便向周邊村民收購。
與其它傳統枇杷種植園不同,溫嶺市八一塘內的金菊枇杷專業合作社出的妙招是打時間差。別的地方露天枇杷還未開始采摘,而他們的大棚枇杷采摘已接近尾聲。
“今年4月6日,我這里的大棚枇杷開始采摘上市,與去年4月5日上市時間差不多。”該合作社負責人梁金菊說。去年,大棚枇杷上市后,采摘一直持續到6月10日結束,比露天種植的枇杷上市時間早了一個月左右。因為上市早、售價高,經濟效益可觀,去年產值每畝近2萬元。“今年,大棚枇杷長勢比去年好,產量更高,采摘期也將有兩個月左右時間,預計收入比去年更好。”梁金菊說。
罕見冰雹加冷空氣
減產或成定局
眼下,枇杷采摘旺季即將到來。記者還了解到,受罕見冰雹災害及強冷空氣影響,今年我市露天枇杷的產量將會出現大幅下降,全市枇杷受災減產已成定局。
“受4月罕見冰雹的影響,今年桐嶼枇杷的產量預計會下降60%左右,我們這家合作社就損失了近千萬元。僅白沙枇杷產量,就減少了70%。那場冰雹很大,打傷了很多枇杷果。待冰雹過后,他們就把受傷的和品質差的枇杷全部摘掉,讓好的繼續留在樹頭。這么一折騰,需支付的人工費就上升了。”徐普順說。
而上鳳果業專業合作社的枇杷,因在花期遇上強冷空氣,枇杷果也受到重創。
“上鳳枇杷”個大、汁多、蜜甜,暢銷南京、無錫和嘉興等地。但是,枇杷樹在冬季開花并形成幼果,花期長達兩個月,如果遭受強冷空氣侵襲,花或幼果受到凍害,就會出現減產。今年,又遭遇了凍災。“我們這兒,預計今年大紅袍枇杷減產15—20%,白沙枇杷更是產量減半。”張明其預測道。“前些年,為了防凍,我們這些村干部頭都想大了。開始,我們想到了大棚種植?墒氰凌藰洳槐仁卟、茶樹,它可是高個子,不大可能種在大棚里。再加上我們這兒全是山坡,這種方法顯然行不通。后來,我們想到了直接在枇杷花枝上套農用塑料地膜防凍。試了以后,效果不錯,順便讓枇杷的成熟期也提前了。”張明其說。
“枇杷套袋后,太陽曬不到,雨淋不著,天敵小鳥也無法吃到。更令人高興的是,它們的形狀、顏色和糖度都提高了。”路橋綠園果品專業合作社社員陳仁福也對套袋的好處予以了肯定。
每次遇到災害,我市果農都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市農業部門有關人員分析,雖然今年全市枇杷總體品質還可以,但因價格與去年差不多,故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還是不可避免。
我市乃全國六大枇杷主產地之一
枇杷產業實力不弱
5月14日,記者就我市枇杷產業情況走訪了市農業局。
據了解,2013年我市枇杷栽培面積達6.2萬畝,產量3萬噸,產值近2.6億元,是全國六大枇杷主產地之一。我市栽培的枇杷品種,主要以洛陽青、大紅袍等紅肉品種即紅砂枇杷為主,面積達4.1萬畝,占總面積的65.9%;軟條白砂、寧海白等白肉品種,即白砂枇杷2.1萬畝,占34.1%。
我市枇杷的主產區分布在黃巖和臨海,其中主產地黃巖種植面積有2.1萬畝,占全市的34%;其次為臨海1.4萬畝,占21.9%;溫嶺枇杷近年來發展較快,已達到8397畝;路橋、仙居和三門等地,也有較多分布,路橋桐嶼街道還被農業部評為“中國枇杷之鄉”。
近年來,套袋、疏花疏果、綜合防裂、大枝修剪和大小年控制技術等標準化技術在我市的廣泛推廣和應用,使我市枇杷栽培管理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果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黃巖枇杷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稱號,路橋枇杷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成為臺州首個獲得地理標志證書的產品。
另外,我市枇杷產品屢屢獲獎,多次在省內外各種節會和評比評優中獲獎。“綠陽青”枇杷獲浙江省著名商標,“下蔣岙”牌枇杷獲臺州市名牌產品稱號,“津玉”牌、“童燎”牌枇杷獲臺州市著名商標。“桐嶼”牌、“九峰”牌枇杷,多次獲得省農業博覽會金獎、省精品水果展銷會金獎,知名度與市場影響力不斷提高。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