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潛水愛好者上浮時一定要控制速度,不能過快
病人一旦得了減壓病, “減壓艙”就成了救命稻草,進入這個艙里,會將壓力還原到海底的壓力,慢慢將惰性氣泡還原并排出體外。
潛水,是為了去看陸地上見不到的美景,但有時潛水也是項危險的運動。
5月9日凌晨,在福建附近海域潛水的王先生因從30米深的海底上浮速度過快,得了“減壓病”,按照王先生的病情,需要在減壓艙治療5~7個小時,還需要有醫護人員陪同,治療時,減壓艙里的壓力相當于海下50米的壓力,正常人在里面,稍有不慎,脾、肺、心臟等器官就會喪失功能。
這隨時危及人命的“減壓病”究竟是何物?
從30米海底上浮太快
潛水愛好者患上減壓病
王先生是名潛水愛好者,下水也有好幾年了。5月8日下午,王先生和朋友在福建附近海域撈海參。
第一次下潛,王先生撈到了十來條海參,很快,他又再次下潛到海下,這次達到了30米深,這時,他不小心將氧氣管折彎了,以至于在深海里突然斷氧,王先生一慌,便以最快的速度從海下30米深的地方浮上水面。
等他爬上船后,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捂著胸口不停喊痛,工友們一看情況不對,立即開著船把他送到附近醫院,醫院確診王先生患上了減壓病,需要進行高壓氧艙治療,當地只有一家醫院有這種設備,但被告知氧艙正在檢修。
老王的表弟打聽到,寧波解放軍113醫院有,于是從福建開車把表哥送到寧波,到寧波時已是5月9日凌晨,王先生已經神志不清,生命體征不平穩。
醫生檢查確診,王先生患上的的確是減壓病,這種病最好在病發兩小時內救治,顯然,已經錯過最佳救治時機,須馬上進減壓艙搶救。
這隨時危急人命的“減壓病”究竟是何物?
解放軍第113醫院高壓氧科主治醫師佘志峰介紹,減壓病也叫潛水夫病,人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時造成的疾病,深海作業的勞動者、深潛愛好者,從海底上升過快,極容易患上減壓病。
“這些海底作業的人,都會背著氧氣罐,罐內的氣體除了氧氣外,還會有一些惰性氣體,這些惰性氣體在人體血管內會產生小氣泡,如果緩慢上浮,小氣泡會隨著呼吸一點點排出體外,但如果突然上升到海面,氣泡不但排不出去,還會變大,變大后的氣泡可能會堵在身體任何部位的血管,隨時有生命危險。”佘醫生說。
進艙搶救5小時
病人醒了,護士卻倒下了
病人一旦得了減壓病, “減壓艙”就成了救命稻草,進入這個艙里,會將壓力還原到海底的壓力,慢慢將惰性氣泡還原并排除體外。
凌晨2點15分,解放軍113醫院高壓氧科“90后”男護士王建鋼被喊來幫忙。
作為高壓氧艙的護士,王建剛當然知道這次進到減壓艙里意味著什么, “減壓艙”是專門為潛水員設置的,艙里的壓力相當于海下50米的壓力,正常人進去,稍有不慎,脾、肺、心臟等器官功能就喪失了。更別說王先生已是危在旦夕,在艙內做心肺復蘇,沒個5到7小時根本下不來。
“能救患者,這個險我愿意冒,相信我。”王建剛向同事做了一個勝利的手勢后,鉆進了“潛水艙”。
一分鐘,兩分鐘……一晃快5個小時了,同事們從減壓艙顯示屏上看到,王建鋼不停地在為患者做心肺復蘇,他的衣服已經濕透貼在身上,但患者王先生的呼吸越來越弱。
同事們為小王護士捏著汗,這種情況,不能開倉換人,否則艙內壓力驟變,只會加重患者病情。
時針指向7時30分,5個多小時過去了,艙門終于打開,王先生的生命體征平穩了,他被送到ICU病房,后面的王建鋼前腳剛跨出艙門,就眼前一黑,栽倒在地。
醫生診治后確診他患了減壓病,要進行氧艙治療。
醫生:潛水愛好者上浮時
一定要控制速度
好在救治及時,王建鋼沒有生命危險,在減壓艙內治療后,漸漸恢復過來。
昨天是國際護士節,經過休養后王建鋼已經康復,但他一點也不開心,雖然醫院全力搶救,但因錯過最佳救治時機,患者王先生的腎臟等器官已全部喪失功能,昨天上午家屬放棄治療了。
解放軍113醫院高壓氧科主任醫師蔣攻達說,現在潛水愛好者越來越多,其中不少人癡迷海底深潛,如果上升時太快,很容易得上減壓病。
他建議潛水愛好者,下水時一定要仔細檢查裝備,確保萬無一失;潛水前盡量選擇附近有減壓艙醫院的海域,出現狀況可以及時救治,萬一需要轉到遠處醫院,一定不能坐飛機;潛水愛好者每次潛水時間不要太長,不超過2小時;更不要連續反復潛水,中途適當休息;最重要的是,潛水后上浮速度不能太快,即便在海底有突發狀況,也要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圍內盡量放緩上升速度,另外,經常潛水的人,可以隔一段時間到醫院的減壓艙治療一次,排除體內不易被覺察的小氣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