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綠道串起美好生活
2014年05月12日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眾多市民來到仙居綠道騎車休閑,放松心情。記者孫金標攝

  “咔嚓”、“咔嚓”——來仙居旅游的吉林省長春市徐鳳龍一家悠然地騎行在永安綠道上,眼前的美景讓徐鳳龍不禁停下車子,拿出相機拍攝。“第一次來仙居,這里的景色令我震撼。”徐鳳龍一邊拍攝著,一邊贊嘆,“山好水好空氣好,騎行在綠道上的心情更好。”

  永安綠道是仙居綠道網的主綠道。2011年,隨著“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仙居縣委縣政府決定用10年時間,建設總長度達492公里的綠道網,讓生態綠道成為推進仙居旅游的新亮點,精心打造仙居生態宜居城市,努力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去年年底,51公里長的永安綠道一經免費開放,立即吸引了仙居及周邊游人騎行,并促進了旅游休閑業和周邊經濟發展。據統計,該綠道一期工程完工不到兩個月,接待游客35.6萬人次,沿線村集體經濟增長速度比非沿線村快了53.6%。

  小綠道,已成為市民娛樂健身之道、游客觀光休閑之道、農民增收致富之道。

  顯山露水精雕琢,讓城市宜居生活有品質

  夜幕下,漫步在永安公園至浮石園段的綠道上,只見一盞盞黃色的無骨花燈形路燈掩映在綠樹叢中,散發出柔和光輝,和瀲滟溪水交相輝映。

  “像這種按無骨花燈形狀制作的路燈,我們在綠道上安裝了120盞。”仙居縣市政工程管理處主任沈雄偉介紹,無骨花燈是仙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特色,而且美觀。

  記者了解到,在綠道配套設施建設中,仙居建設部門不僅考慮綠道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結合,彰顯地方特色,還提倡低碳、綠色、環保理念。除無骨花燈形路燈外,該縣在棧道、欄桿、驛站建設上采用石英塑等節能、環保、耐用的新材料,使之融入周圍景色,錯落有致。

  從路燈到路基面層鋪裝材料,從棧道建設到小品建筑材料,注重“顯山露水”、精心雕琢,力求提升城市品質。

  “生態化是綠道網建設根本要求,建設中我們注重最大限度地保護,減少人工開發的痕跡。”仙居縣市政管理處副主任鄭向陽介紹說,像石壁村地段地勢險要,他們就建設棧道,大型機械設備搬運全部靠人工和牲畜來完成。

  實際上,仙居在綠道規劃之初就提出“三不”原則,即不破壞地質地貌、不占用農田耕地、不搞大拆大建,因形就勢,利用村道、河濱、山脊線和果園,沿山邊、溪邊、林邊、路邊蜿蜒穿行,遇樹繞路、遇水搭橋、遇村繞道,保護好原生態森林、植被、水體,保護好歷史民居和特色建筑。在自然景觀好、視野開闊的地方,則設置觀景臺、親水平臺等,盡量使綠道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相協調,與健身、休閑、觀光的功能相一致。

  去年春,依山水而建的永安綠道一期工程建成開放,大批市民蜂擁而至。“每天,到綠道健身的市民達6000多人次。”鄭向陽說,春節期間前來游玩的不下20萬人次。

  串聯人文綠色元素,讓生態休閑游走入生活

  一大早,仙居鴻鹿農場精品草莓園負責人王陸軍就在大棚里忙碌開來,查看獼猴桃、水蜜桃、西瓜等作物的長勢。王陸軍告訴記者,這是為日益紅火的親子采摘做準備。

  仙居鴻鹿農場精品草莓園位于田市鎮臺創園內,距仙居永安綠道約1公里。自綠道開放后,每到周末,來園采摘草莓的游客絡繹不絕。“這段時間,周末過來采摘的游客都有五六百人,既有騎自行車游綠道過來的,也有自駕車帶孩子過來的。”王陸軍說,隨著綠道的開放,騎行來采摘的游客日漸增多。去年,每畝收入達3萬元,讓王陸軍對生態經濟充滿了信心。目前,除了繼續栽種草莓外,王陸軍還種植了4000株水蜜桃以及提子、獼猴桃、西瓜等作物。“今年,園里的提子、獼猴桃可以投產迎客了。”

  在建設綠道過程中,仙居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六要素,將綠道建設與發展生態休閑旅游和觀光農業結合起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攤開綠道規劃圖,記者發現,綠道網由22條沿溪谷、風景區道路及城市景觀道路的綠道組成。

  沿線匯聚了南峰山、漂流碼頭、木口湖森林公園、大神仙居景區、高遷古民居、石倉洞奇觀、景星巖景區、淡竹原始森林、皤灘古街、桐江書院等10個風景名勝區,楊梅基地、薰衣草基地、藍莓基地、臺灣農民創業園、現代農業園區等觀光和農耕體驗旅游基地點綴在周邊,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非常豐富。

  “綠道,就像是一根根串起了珍珠的項鏈,讓仙居的旅游更加富有內涵,更有吸引力。”仙居東方旅行社有限公司地接部主管王美華說,去年下半年以來,該公司推出“神仙居+采摘+綠道”旅游套餐,成為吸引游客的“新賣點”。僅今年油菜花節期間,該公司接待的游客近千人。而在去年的油菜花節和楊梅節中,仙居共接待游客208.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27.9%。

  發展鄉村農家樂,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南峰街道石壁村是一個人口不足百人的自然村,坐落于永安溪旁。以前,這里的村民到仙居縣城需翻越兩三公里的山路。如今,在綠道上騎電瓶車五六分鐘就能抵達城區。

  不僅如此。去年夏天,村里人開始在村通往綠道的路口擺起了小攤,賣起了礦泉水、冷飲、茶葉蛋,出租起了綠色自行車,經營起了農家樂。

  “我不識字。不擺攤,平時很難再掙到其他錢了。”擺小攤的61歲村民吳海蓮告訴記者,家里平時種地,靠賣筍賺點小錢,經濟困難。擺小攤后,收入明顯增加,周末一天能賺到一兩百元。“政府把綠道修起來,出行方便不說,還把鈔票‘送’上門來了。”

  據浮石園社區主任趙忠偉介紹,目前,石壁村在綠道邊上擺這樣小攤的共有5家,每戶一個月平均收入達1000多元。

  綠道的開放,帶來了騎行游的同時,讓農民的“錢袋子”漸漸鼓起來。

  水孔頭村村民徐和爭原本在外從事餐飲業,自打知道縣里建設綠道,馬上意識到了其中的商機。去年5月,徐和爭投資5萬元,在緊鄰綠道的清口園村租了幾畝地,種玉米、土豆、番薯等綠色作物,養土雞、釣溪灘魚,經營起農家樂。“每到周末就忙不過來,菜單堆起高高的一疊。”徐和爭笑著說,周末或節假日時,最忙的一天,收入可達二三千元。

  周末,騎行在綠道上,記者看到,許多戶村民做起了自行車租賃生意,一片紅火景象。“一些出租點,周末一天下來,收入不下三千元。”趙忠偉說。

  綠道,串起了農民增收致富路。據統計,綠道建設開放后,為沿線村提供直接就業崗位500多個、間接就業崗位1000多個,實現農民人均增長1000余元。其中,沿線村集體經濟增長速度比非沿線村快53.6%。

來源: 臺州日報  作者: 潘春燕  編輯: 羅亞妮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