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五一廣場地鐵口處,陳女士低頭看手機,連續撞到了幾個人。她對記者說,感覺自己對手機上癮了,現在幾乎每天都要時不時看手機,很多時候都會不時地刷微信微博,“剛才你也看到了,我就是太專注QQ信息了。”記者走訪發現,很多上班的白領、學生等群體,每天花了大量的時間玩智能手機,很多人表示整天不關機。不過記者通過對相關心理專家的采訪發現,雖然我們對手機產生了深深的依賴,但并不能認定我們成癮,不過需防范過度依賴手機。
界定
與其說手機成癮,毋寧說手機依賴
“判斷一個人是否手機成癮,首先要從兩方面判斷,一個是戒斷反應,一個是心理依賴。”國內著名心理醫生、長沙心靈空間的吳月波告訴記者,現在心理學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界定手機成癮癥狀。時不時地看手機,長時間通過手機玩游戲或看電子書等,不能簡單定義為心理疾病,或手機成癮。“確切地說,應該屬于手機依賴。”戒斷反應和心理依賴就是看一個人離開手機之后的反應,若他表現比較強烈,直接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則需要重視。“比如你到單位后,發現手機落在家里了,若感受到必須回家拿手機,不拿手機,渾身難受,情緒激動,無法正常工作,則需要及時看心理醫生。”
湖南師范大學的丁道群教授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在信息社會,大家都希望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最及時的信息,這就使得手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長時間使用手機,并不代表會上癮,這個需要很多的臨床研究和論證才能確定。“我認為不能隨便地說某人手機上癮。”手機上癮是否為心理疾病,除了關注行為本身之外,還要關注行為帶來的后果。忍不住看手機、刷微博、微信等,可以看作此人在某段時間內產生了對手機的依賴。這段時間之后,若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手機依賴,則不屬于成癮癥狀。
影響
易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和工作拖延
吳月波介紹說,向他咨詢心理問題的人中,目前還沒有人表示自己手機成癮,有部分人表示過度地使用手機對家庭、學習等造成了不同程度影響。部分家長表示,由于自己的孩子回家就玩手機,往往耽誤他們做作業休息,并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和玩手機有關。有些夫妻也認為一方沉迷于手機,是夫妻情感不和的罪魁禍首。長時間地使用手機確實會影響人際關系,會讓人越來越封閉,有些自控能力比較差的人容易沉迷于虛擬世界,忽略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進而自暴自棄。
在采訪中發現,很多人表示工作時總忍不住看看手機,因此自認為依賴手機,其實工作有拖延很正常。“人人都有這種傾向,但未必就是心理疾病。”丁教授解釋,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使人們習慣了這種行為,逐漸就成為一種習慣,而認為自己手機上癮或依賴手機,大多應該算是人們對于工作拖延的一種借口。
建議
合理引導使用手機
出租車師傅楊先生告訴記者,自己上初三的15歲兒子,每天放學回家之后,就要玩手機,有時候玩到凌晨,“我擔心他長時間地玩手機,影響學習之外,也影響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吳月波告訴記者,由于初高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其自控能力不是很強,這就要求引導這類自控能力比較弱的群體合理使用手機。“要引導他們轉移注意力,比如參與運動,增加個人興趣愛好。一個人際關系良好或熱愛運動的人,很難長時間使用手機,或沉迷于手機游戲等。”
丁教授告訴記者,在國外,很多學校對于學生使用手機,采取的是不鼓勵也不禁止的態度。不過在學校里面,手機信號都處于屏蔽狀態,學生只能使用手機的短信或通話功能。他建議對于小學生、中學生,家長不應該讓他們使用智能手機,可以考慮配備功能比較簡單的手機。而對于參加工作的白領人士,丁教授認為成年人應該通過手機,正確面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快,合理發泄自己的情緒。“手機就是一工具,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
相關鏈接
全球“手機上癮者”達1.76億
手機用量分析機構Flurry研究發現,過去一年來全球“手機上癮者”增加123%,達1.76億,當中52%是女性。而此處的“手機上癮者”是指每日會開啟手機應用程序超過60次的用戶。
研究報告指出,“手機上癮”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手機上癮”用戶,每天開啟應用超過60次的人,從2013年3月的7900萬人,增長到今年3月的1.76億人,漲幅達到驚人的123%……常規用戶每天打開應用低于16次,增長23%;超級用戶每天打開16-60次應用,人數則增長55%。
用戶群體方面,“手機上癮”最嚴重者中女性較多,占52%。在年齡上,35-54歲的中年人、13-24歲的年輕人群體中的“手機上癮”用戶比例十分之高。在應用種類上,被這些上癮用戶頻繁打開使用的應用依次為:女性——母嬰、親子教育、游戲、運動相關;男性——汽車、親子教育、游戲、在線購物。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