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王原馮璐)“方大特鋼董事長年薪近兩千萬元,廣濟藥業高管薪酬總額超過公司凈利潤的2倍。”隨著上市公司2013年報陸續披露完畢,部分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狀況引發輿論關注。誰拿的最多?業績下降為何還能照拿高薪?“窮股東富管家”的怪圈何解?
哪些上市公司高管拿得最多?
上市公司年報的披露使得高管年薪狀況浮出水面,銀行家和地產商成為高薪的典型。
數據顯示,在高管年薪總額排名前20位的公司中,有13家集中在地產和金融行業。金融業的高管人均薪酬達到122.51萬元,排名第二的房地產業高管人均薪酬為58.68萬元,其中,萬科成為給高管發工資最為大方的公司,1.12億元的高管年度報酬總額位居A股上市公司榜首;農林牧漁業行業高管薪酬水平相對較低,則以18.91萬元“墊底”。
記者根據上市公司年報梳理發現,方大特鋼董事長鐘崇武以1973.54萬元稅前薪酬位居上市公司高管首位;排名第二的是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其稅前年薪為1145.59萬元;排名第三的是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其稅前年薪達1089.96萬元。2013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董事長年薪累計高達12.2億元。
作為處于行業嚴冬中的鋼鐵業上市公司,方大特鋼2013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5.62億元,高管薪酬總額為5601.47萬元,高管報酬占凈利潤的比重達9.95%,為A股上市公司中最高。
另外,華發股份、比亞迪和華遠地產的高管薪酬占凈利潤比重分別為6.86%、6.80%和5.82%也處于較高的水平。
業績向左,薪酬向右?
從2007年10月創下6124點的歷史高點,到如今徘徊于2000點,上證綜指在過去近七年中大跌約三分之二。
與之相對的是,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在過去五年來增長了20%。從披露的年報中看,高管薪酬成倍增長的案例并不罕見。
股民們不禁質疑,股價“跌跌不休”,高管卻依舊高薪,這是一種怎樣的怪相?以廣濟藥業為例,2013年實現凈利潤約242.2萬元,2013年公司高管薪酬數額按照相關規定共支付516.65萬元。也就是說,廣濟藥業高管們所領取的薪酬總額已經是公司凈利潤的2.13倍。
可見,上市公司無論虧損還是盈利,給股民分紅與否,在給高管加薪方面卻不遺余力。
即將退市的*ST長油巨虧59.21億元,董事長朱寧2013年薪酬仍達50萬元,高管薪酬總額為179.57萬元;巨虧26億元的中海集運,其執行董事張國發2013年薪酬69萬元,執行董事、董事長李紹德79萬元。
再如順榮股份,2013年凈利潤僅為368.12萬元,同比減少71.4%,盡管出現巨額虧損,高管從公司獲得報酬總額仍然高達562.56萬元,超過凈利潤比例達52.5%。
高薪不客氣分紅卻吝嗇
事實上,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一直飽受詬病。“無論盈虧,許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很多,股東分紅卻很少,甚至象征性地分一些或直接多年不分,你也不能把他咋地。”網友“拽之歌”說。
“我國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學習的是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薪酬設計。但是西方已經開始在反思企業高管薪酬過高的弊端。”資深市場觀察人士朱邦凌指出,金融危機以后,美國總統宣布一組高管薪酬限制令:凡是接受美國政府“額外援助”的企業,其高管薪酬必須執行50萬美元的上限封頂,并且嚴格限制對離職高管在離任后可領取巨額薪酬的“金色降落傘”政策,以及披露公司的一切奢侈消費。
最近歐洲也對高管高薪采取了行動。歐盟委員會日前表示,將要求歐洲1萬家上市公司舉行約束性投票,并討論普通員工與高管薪酬之間適宜的比例。新政策擬規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必須通過股東的批準,并對金額設置上限。
而在我國,高管高薪卻節節攀升,同時中小股東卻難以得到分紅。證監會主席肖鋼曾公開指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占凈利潤比例大概為25%,顯著低于成熟市場的40%,平均年化股息率更是低于2%。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上市公司分紅應該有一套嚴格穩定的分配制度,并且逐漸規定按年度、按季度進行分紅,嘗試將現金分紅與新股發行、再融資、退市等制度對接,這需要監管部門的政策引導和企業的自覺,更需要股民發起主動維權訴求,迫使上市公司更加重視股東權益。
高管拿著天價薪酬,股東得到的分紅卻少之又少,歸根結底還是兩者均缺乏制約性措施,只有制定一套科學統一的標準來衡量高管薪酬高低以及分紅條件,才能防止高管薪酬旱澇保收、股東腰包卻空空如也的一幕反復上演。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