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6日電(記者潘清)200余家公司預披露材料相繼公布,優先股試點悄然啟動。融資壓力驟增令滬深股市遭遇重創。擴容緣何成“不能承受之重”?在其背后,融資功能或遭遇“過度開發”的憂慮困擾著低迷的A股。
IPO成“不能承受之重”
4月18日半夜,證監會網站突然發布28家公司的上市申請預披露材料。在此舉被戲稱為“半夜雞叫”的同時,投資者對于IPO二次重啟、新股或批量上市的預期迅速增強。
由此開始的短短10天內,8批144家公司公布預披露材料。這一數字截至5月5日晚間已猛增至11批、241家。與此同時,證監會發審會也于4月30日重新啟動。
盡管與最終的IPO發行節奏之間并不能劃上等號,蜂擁而至的預披露仍對投資者心理形成重壓。創業板指數首當其沖并一度走出“六連陰”,累計跌幅超過8%。上證綜指則展開又一輪的“2000點保衛戰”。
本已疲弱的A股再度遇冷,對于“IPO二次重啟忽略市場承受能力”的質疑則開始不斷升溫。
財經評論員皮海洲表示,目前的上證綜指位于2100點下方,這是2012年11月證監會暫停IPO以“救市”時的位置。
“如今在這個點位上證監會還要重啟IPO,這不只沒有考慮到市場承受能力,甚至沒有考慮投資者利益的得失。這又如何提振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信心呢?”皮海洲說。
資深市場評論人士熊錦秋也表達了相似的擔憂。他說:“在目前退市制度等還不完善、市場處于極度畸形情況下,市場對新股的旺盛需求,其實是一種‘虛假’需求,是畸形機制作用下部分投資者無奈選擇的投機需求而非投資需求。”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