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查文曄趙博)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25日在北京表示,加強兩岸經濟合作要有自信、互信和信心這三“信”。
張志軍是在第四屆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開幕式致辭時作上述表示的。他指出,第一個是“自信”,自信來源于對自身經濟發展和產業競爭力的信心。大陸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將使大陸經濟保持長期較快發展,市場潛力和空間巨大,機遇無限。臺灣在電子信息產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領域相對于大陸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有相當的優勢。
在兩岸貿易中,從1978年以來,臺灣累計順差達1萬多億美元,去年在世界經濟總體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兩岸貿易仍然取得1972.8億美元,同比上升16.7%的亮麗成績。在兩岸許多行業和領域的合作中臺灣可以繼續發揮優勢,取得更大成功。
第二個是“互信”。互信來源于彼此的信任和默契,多年來我們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通過平等協商,不斷拓展兩岸互利合作的空間,通過制度化安排,努力使經濟合作產生更多惠及民生的成果。我們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的出發點和著眼點是為民謀利,我們真心希望臺灣各階層民眾都能從交流合作中受益,讓兩岸在共同發展中一同走向繁榮。
張志軍表示,在兩岸經濟合作的進程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也會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和看法,對此我們有誠意和耐心加強溝通,化解疑慮,有決心和信心排除干擾,繼續前行。我們將進一步聽取臺灣各界和各階層,尤其是基層民眾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舉措,讓更多的臺灣民眾分享和平發展的紅利,不斷夯實兩岸合力共贏的民意基礎。
第三個是“信心”。信心來源于對兩岸關系發展的共同認知和執著追求。當前大陸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將為兩岸經濟合作注入新的動力,提供新的機遇。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形勢下,兩岸擴大經濟合作,促進經濟融合有利于為臺灣參加區域經濟合作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合則兩利,合則雙贏,我們真誠希望兩岸同胞堅定和平發展信心,把握難得歷史機遇,共創民族復興偉業。
他表示,經濟合作離不開和平發展的兩岸關系大背景。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展現出的和平發展良好局面來之不易,當倍加珍惜,共同維護。經歷了兩岸關系的風風雨雨,兩岸同胞都不愿看到兩岸關系再遭折騰,再走回頭路,更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
張志軍說,歷史已經并將持續證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擋這一歷史潮流。只要我們堅定信念,保持信心,團結兩岸同胞繼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就一定能以更多的和平發展紅利造福兩岸同胞,造福中華民族。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