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專家徐南眉臺州論茶———
茶樹都是綠色的,為什么茶葉分為紅茶、綠茶等?
綠茶被譽為世界第一保健飲品,為什么說飲茶有益身體健康?
中國的各類茶都有其特色,它們的沖泡方法又有何不同?
……
昨天下午,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徐南眉,在臺州市圖書館二樓報告廳作了一場題為《茶和茶文化》的主題講座,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茶文化的相關知識。
中國茶文化發展史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早發現了茶、利用了茶,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從中國引入了茶樹和制茶、飲茶的方法。”徐南眉說,茶從最初的藥用到飲用,從煎煮飲用到現代沏茶品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唐代飲茶方式以“煎茶法”為主,“餅茶”則是當時主要的制茶形式,所謂“餅茶”,是將采來的茶葉經蒸、搗碎、拍打成餅狀,之后再烤干保存。
宋代點茶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點茶形式是將團餅經炙茶后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后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沖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日本抹茶道就是來源于宋代的點茶。
“現在不少地方開始舉辦仿南宋斗茶比賽,比賽看誰用茶筅打的泡沫越細越多,誰就獲勝。”徐南眉說,不過點茶有個缺點就是香氣不濃、口感不好,到明代的時候,朱元璋廢除茶葉團餅的舊制,散茶葉技術開始發展,到清代形成現在的六大基本茶類。
茶葉并非按顏色分類
中國的茶類十分豐富,基本茶類有六大類,分為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茶葉并非根據顏色劃分,因為所有茶樹都是綠色的。”徐南眉說,它們是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加工成品質各異的茶。
“茶葉里含有茶多酚和氧化酶兩種化學物質,它們本身是無色的,但當它們接觸時,就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茶黃素和茶紅素等新成分。”徐南眉說,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茶葉發酵的過程,這也是不同茶葉的加工原理。
綠茶是中國最主要茶類,它的主要加工過程是殺青、揉捻和干燥。綠茶又稱為不發酵茶,因為殺青的過程就是破壞茶葉中的氧化酶,從而使茶保持綠色,像西湖龍井茶、碧螺春等都是綠茶中的名品。而紅茶則是全發酵茶,它的香味會因種類之不同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氣味,飲后令人有清爽舒暢之感覺。
像烏龍茶、鐵觀音等則屬于半發酵茶,在制作過程中將茶葉中葉綠素破壞,并使之發酵程度由20%至70%不等,如此兼具綠茶的清香甘醇以及紅茶的色澤果香,極具特色。此茶因部分發酵,所以葉子呈現“綠葉紅鑲邊”的特殊美感。
此外,黑茶屬于后發酵茶,制作中將茶葉堆積發酵,使茶葉中的多酚類適度氧化,減少滋味苦澀,形成黑茶獨有的醇厚順滑的口感特征。
喝茶有益身體健康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就曾寫詩,來贊頌飲茶有益身體健康。
“人體中含有86種元素,而在茶葉中查明的就有28種,根據測定有益于人體健康的茶類營養成分主要有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徐南眉說,此外,茶葉中還有許多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生物堿、茶多酚等藥效成份。
徐南眉介紹說,茶葉中的生物堿主要有咖啡堿、茶堿、可可堿。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咖啡堿。咖啡堿在茶葉中的含量大多在2-5%之間,在沖泡中,約有80%溶于茶湯,但不會在人體中積累,代謝快,它具有興奮提神、助消化、解毒等作用。
茶多酚屬多酚類化合物,在茶葉中通常含量為20-30%,其主體為兒茶素,一般綠茶多于紅茶、夏秋茶多于春茶,它具有降血脂、抗氧化、防衰老等作用。而脂多糖在茶葉的含量約為3%左右,它能增強肌體的免疫能力,具有抗輻射的作用,同時也有改造造血功能、治療放射性病害的作用。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