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財經 > 商業 正文
溫嶺老漁民辦起了臺州第一家漁家風情博物館
2014年03月26日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原標題:溫嶺老漁民辦了我市首家漁家風情博物館

  “敲梆魚”場景

  “臺州民間博物館巡禮”系列報道十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對他說:把博物館壯大,為后代保留這份遺產

  □記者  朱玲巧  文/攝

  咸咸的海風,錯落的石屋,連排的船只,千年曙光碑……溫嶺石塘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港之勢,古老漁村之美。

  在這里,漁民以海為田,捕魚為生,魚、船、漁構成的漁業文化水乳交融。

  如今,漁業資源日漸匱乏,各式機帆船代替了人力木船,漁家的傳統逐漸消失,船老大們劈波斬浪的斗海經歷已經成為故事和傳說。

  老漁民姜爵清很不甘心。

  2001年,姜爵清憑著過往的記憶做出了100多種船模,并投資60多萬元辦起了臺州第一家漁家風情博物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留下了人船交融的時代剪影。

  昨天,記者見到了姜爵清,他的博物館就坐落在千年曙光碑的腳下。今年75歲的他,還在苦苦堅持,尋求突破。

  但是,下一棒該由誰來接手?姜爵清也不知道答案。

  海上捕魚文化的“原景重現”

  昨天上午,姜爵清照常在家中做著船模,他做的船模不僅樣式是真船的微縮制作,而且各個部件的用料都力求“原汁原味”,各種造船的木料將房間堆得滿滿當當的。

  這么多年來,他就是依靠出售自己的一些手工船模和微薄的門票收入,來維持博物館的運營開支。

  老姜自小就在石塘長大,十八九歲時,拜師學藝成了一名造船匠。

  一開始漁業還不發達,一年只有3個月造船期,其余時間老姜都要和老漁民一起到海上“討生活”。

  走南闖北的日子,老姜最喜歡的就是鉆研不同地方的船型。如今,寧波載著和尚前往普陀寺的“渡尚船”船模,鄭和下西洋時用的“綠眉毛”船模,在長江三峽中穿梭的“蘇北沙屁”船模等具有地方和時代特色的船模在老姜的博物館里都能見到,有100多種。

  老姜還用船模記錄了過去海上捕魚的場景,現在開發出的有“敲鼓魚”(敲梆魚)、釣帶魚作業等十幾個系列場景。

  在“敲梆魚”的展示廳,只見四五十艘小船包圍成圈,像是在“排兵布陣”。

  老姜解釋,過去漁民們用木槌敲擊船舷,發出“的剝的剝”的聲響,黃魚聽到這個聲音就會浮出水面。等到小船漸漸縮小包圍圈,撒下“天羅地網”,黃魚就只能“束手就擒”了。一次“敲梆魚”可以捕獲一兩千擔的黃魚。這種做法雖然給當地漁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是也給漁業資源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最后被禁止了。

  船模上的水手站位,船隊的擺放,都如同情景再現。

  老姜算了算,要是有足夠的展覽場地,自己可以開發出40多個系列,可以將更多的漁業文化展示給大家。

  從“造船大王”到“光桿司令”,博物館正在“縮水”

  2005年6月24日,老姜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那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姜爵清的博物館里參觀。

  “習總書記拍拍我的肩膀對我說,漁業文化是臺州的一大特色,讓我把這個博物館壯大,給后人保留這份遺產。”老姜說起當時的情景滿是自豪。

  但是現實讓老姜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個博物館正在不斷“縮水”。

  記者看到,展館總體布置得很簡陋,展板上介紹的字跡都已有些模糊。

  讓老姜痛心的是,因為場地問題,原本24間的展廳,現在僅有9間,一些民間收藏的“三寸金蓮”、“火龍船底繡花藍混包攏褲”等反映漁家歷史變遷的服飾,以及200多件的海洋生物標本大多都遺失了,剩下的則被藏到了箱底。

  不過,老姜最擔心的還是船模手藝后繼無人。

  老姜曾經有自己的造船廠——溫嶺車關造船廠。在漁業最鼎盛的1982年,船廠一口氣接了200艘船的訂單,老姜手底下帶了七八十號造船匠,這規模在當地也算是數一數二了。

  后來,老姜退休不造大船了,開始造起了船模,可是愿意當學徒的人越來越少。一般學個兩三個月,就“喊苦”走了,F在,老姜成了“光桿司令”。

  老姜希望有大的博物館能接收他的船模

  雖然老姜今年已經75歲了,但他現在的心愿還是一心想要把博物館辦大。

  今年老姜又在自己家后門蓋了間新的船模陳列室,不過他覺得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現在的場館實在太小了,如果有更大的博物館愿意接收我的船模,我愿意創作更多的船模品種。”

  在老姜看來,船模還只是當地漁業文化的一部分。

  長期和老漁民生活在一起,老姜聽了太多海上的奇聞異事:石塘附近的幾個小島在他嘴里被賦予了傳奇的色彩:七礁巖上的水起浪了,就意味著臺風要來了;三蒜島上不僅有個狀元墳,還有個天然寒冰洞;狗爬巖上有天然的石階,老漁民都叫它“天梯”;西面兩座小島,還曾上演過“龍蟹斗”……老姜覺得,要是將老漁民們口口相傳的海島風景名勝作為旅游資源開發起來,漁業風情博物館才不會那么“孤零零”。現在老姜正把這些故事整理成文字稿,打算把它們充實到博物館中去。

 

來源: 臺州商報  作者: 朱玲巧  編輯: 王未未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