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禮堂名片
東溪單村坐落在臨海市東塍鎮西北部,屬半山區。全村戶籍人口2077人,其中村老年協會會員有500多人,是一個普通的老齡化村莊。
2011年,東溪單村設立了全國首個村級孝心基金會,講孝道、重孝義的傳統美德在村里蔚然成風。而濃郁的孝文化也讓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在短短幾年里成為全國聞名的仁孝之村。
去年下半年,東溪單村以弘揚“孝道”文化為核心建立了農村文化禮堂,分設圖書閱覽室、影視播放室、文化講堂、青少年生活道德體驗空間等場所,滿足了不同年齡層次村民的文化需求。
文化禮堂在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讓“孝文化”更深入村民的心里,潛移默化中營造了孝老愛親的良好氛圍。
一年兩次的祝壽活動
在文化禮堂二樓的過道上,有一張長約7米,高2米的巨幅合影照,照片里的主人是東溪單村全村485位老人。去年正月初六,隨著快門的“咔嚓”聲,一張張歷經風霜的笑臉洋溢著幸福,被定格在鏡頭中。
那天是東溪單村的“孝敬日”,全村人自愿捐款,補助老人生活,評選出了村里的“孝心小標兵”。此外,該村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來豐富廣大村民和老年人的節日文化生活。
今年的“孝敬日”里,村里開展了首屆老年人趣味運動會。全村老少都聚到了文化禮堂前的廣場上,近500位老人組成的20支隊伍整齊列隊躍躍欲試。
“夾玻璃彈珠、滾鐵圈、抽陀螺……這些都是他們兒時玩過的民間游戲。”單海明說,村里的老人們大多是第一次參加,讓他們在玩得開心的同時,也找到童年的樂趣。
據單海明介紹,除了孝敬日,每逢重陽節村里也會舉辦為老人集體祝壽的活動。50張大圓桌擺放在文化禮堂前的廣場上,除了瓜果零食,每張桌子都會擺上一個漂亮而誘人的祝壽大蛋糕,老人們圍坐在桌子前,切蛋糕、品蛋糕。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過生日,現在一年能過上2次。”上個月剛過完集體生日的陳阿公說,兒女都沒給他過生日,村里還能想到他們老人家。他對著記者連說“真高興”。
孝道教育從娃娃抓起
“搖到6了,我終于可以起飛咯。”“搖2,搖2,媽媽,我要快點飛到下一個格子。”……文化禮堂三樓不時傳來孩子的歡笑聲和吶喊聲。
循著聲音,記者來到青少年生活道德體驗空間。一進入體驗區,記者就被眼前的人體道德飛行棋給吸引住了。該飛行棋由臨海市少年宮老師根據孝文化內容進行設計,棋布有40多平方米,參與者充當棋子,根據一定的規則進行游戲。
“我能體貼別人”、“我要做個好學生”、“即興表演”……這是人體飛行棋中“踩到地雷”后的“懲罰”,要求很簡單,答案卻洋溢著溫情。陪兒子玩了道德飛行棋后,吳女士說,這樣的游戲還是非常有意義的,“以游戲的形式為切入點,在娛樂中接受孝文化”。
房間里,除了地板上鋪著的飛行棋,墻上還掛著圖文并茂的《新二十四孝》展板,讓孩子們在玩耍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受到孝文化的教育。
據了解,東溪單村一直堅持孝道從娃娃抓起,以“孝”為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在村小學開設了鄉土孝敬課程,編印了孝文化鄉土教材——《人間孝道》和《百善孝為先》。其中《人間孝道》一書,遴選了古往今來的孝敬典故,既有古代圣賢與近現代名人的至孝故事,也有身邊“十佳孝星”的感人事跡。
村歌串起文化活動
“這是一個寧靜的村莊,千年古樟樹,搖呀搖春光,游子把故事帶向遠方,水閣堂為她守護善良……”撥通東溪單村任何一位村民的電話,都會傳來這首旋律優美的村歌——《幸福家園》。
這首由金丹作詞、金宇華作曲的村歌,傳達的正是東溪單村的當地文化。歌詞中的“水閣堂”、“古樟樹”,說的是村口的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閣堂”和“水閣堂”中需三四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樟。
而村歌第二部分也將東溪單村濃厚的“孝文化”寫進了歌詞里。歌詞“百善孝為先,人人都在講”,正是村民積極推崇孝文化的真實寫照。
為了更好地推廣村歌,村里還特地組建了一支合唱隊,在村里重大活動上演唱村歌。此外,村里的排舞隊、太極表演隊平時表演所用的音樂也都是村歌。“在我們村,老老少少都會唱村歌。不信?你逮個試試!”單海明自豪地說。
79歲的單慶會是村里的“文藝骨干”,每晚他都會準時到文化禮堂敲揚琴,為票友們伴奏。“現在年紀大了,村歌的歌詞記不住了,但我可以哼出來。”單慶會說,村歌帶給他們不僅是快樂自豪,還增強了凝聚力,喚醒了大家對鄉村的熱愛,唱出了村里的孝文化。
記者手記
據記載,東溪單村單姓村民的先祖是隋唐人物單雄信,他與哥哥單雄忠讀書練武,以孝賢仁義聞名于世,備受敬仰,人稱二賢。唐宋間,單雄信的后人從山東輾轉遷徙,定居臨海。
東溪單村民風淳樸,傳承了先祖遺風。在文化禮堂里,記者聽聞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50歲的單式達,為癱瘓在床的父親放棄外出打工;68歲的單慶躍仍細心照顧95歲的老母親……其樂融融的氛圍,讓人為之動容。
東溪單村文化禮堂積極舉辦各類孝文化活動,在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的同時,也逐漸成為凝聚人心和傳承孝道文化的場所,起到了改善民風、村風的積極作用。
文化禮堂是外在的形式,精神家園才是內在的本質。文化禮堂能夠讓更多村民弘揚孝道這一傳統美德,讓“孝文化”深入他們的心里。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