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食品已經成為當下年輕群體時尚生活的一部分,鼠標輕輕一點,武漢的鴨脖、臺灣的榴蓮酥、海南的大椰子也都能很快送上門來。隨著網購的日益普及,消費糾紛也增多了起來,不少消費者覺得,與線下購物相比,網購維權要累得多。
近日,浙江在線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網上銷售的食品監管存在不少問題,而網購食品的質量安全更是令人擔憂。我們將和網友分享真實案例,詳細為您解析網購食品過程中存在的隱患。
亂象1:網上店鋪混雜非官方店鋪也能得到認證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規定,從事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食品流通許可、餐飲服務許可。
但據記者了解,國家只對實體食品店鋪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有明確要求,但對于沒有實體店只有網絡虛擬店鋪的經營戶,目前還沒有相應的辦證法律依據。
以淘寶網為例,記者從杭州市工商局了解到,目前淘寶網大量經營食品的店鋪并沒有營業執照,也沒有食品許可證或流通證,這也是目前很多消費者擔心網店正規與否的主要問題。
除了店鋪售賣食物資格混亂外,店鋪的認證也存在諸多問題。在某商城,一些店鋪,既不屬于生產廠家的直營店,也不是品牌的旗艦店,但卻獲得了相關產品的銷售權。
亂象2:品牌店鋪也有問題商品“自制”產品其實“三無”
2013年11月,唐女士在某品牌網店購買了兩只雞,在到期前一個半月,唐女士打開包裝后發現雞骨旁邊的肉呈黃色,并且已經變味,無法食用。而該產品的兩層包裝并未出現破損。雖然是在品牌店鋪里購買的產品,質量依舊出現了問題。作為品牌的忠實顧客,她表示自己非常失望。
還有一些食品店鋪銷售的是“自制產品”,顧客拿到貨物之后,發現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以及無生產廠家,也就是常說的“三無產品”,不少消費者都表示難以接受。
記者在某購物網站搜索“自制零食”,共有7.5萬件商品。這些自制食品,只有部分來自是擁有實體店的廠家,大部分產品都產自不具規模的賣家,其生產資格和產品質量都很難得到保證。
對于網上銷售的自制食品,我國尚未將其納入管控范圍。對于消費者而言,如果在網上買這些自制食品,要盡可能選擇那些可以出具相關證件的網店。
亂象3: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消費者維權之路坎坷
趙先生在某商城購買了價值260元的減肥咖啡,其妻子食用后出現嚴重程度的腹瀉。他向該商城申請投訴,對方要求趙先生出具食品藥品監督局的處罰書才能幫其維權。因食品公司在天津,趙先生只能把食品和發票一并寄到天津食品藥品監督局進行檢測。
半年后,當趙先生收到了來自天津食品藥品監督局的反饋,該食品公司已經做登報處理并逃逸。商城也稱時間已過維權3個月的維權期限,無法處理。
在網購投訴中,因為投訴對象的投訴地和消費者所在地不同,許多消費者都遇到了這樣的困擾。
而就在日前,國家工商總局在其發布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中規定,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違法行為由發生違法行為的經營者住所所在地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轄。對于其中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開展經營活動的經營者,其違法行為由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住所所在地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轄。
雖然投訴地有了明文規定,但對網購糾紛其他方面的監管,還有大量的空白。如何切實保障網購中消費者的權益,看來還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出臺詳細的法律法規。
亂象4:快遞業緊隨網購發展行業規范卻難跟上
姜女士在某網站購買了12罐牛奶,共165.96元,收到貨后發現其中8罐破損,姜女士通過各種途徑,最終查詢到因牛奶在快遞運送點就出現了破損。
與姜女士相同的遭遇并不罕見,買賣行為本身不存在問題,卻在物流上遇到了麻煩。快遞業在運貨過程中的不規范,困擾了許多商家和消費者。
而事實上,2012年國家就出臺了快遞行業的“新國標”。雖然條例對快遞服務的各方面都做出了細化規定,但快遞和買家、賣家之間的矛盾依然不斷,消費者權益的保障并未有顯著的提升。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