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流傳著一個有關劉若英和先生鐘小江的段子,說的是鐘先生對劉若英的健康呵護。
據說鐘小江是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的老總,劉若英對他的稱呼是“鐘大夫”。鐘小江出身中醫世家,有一手“中醫絕活”,才最終打動了劉若英的心。
在丈夫的調教下,劉若英現在變成了一個“喝白粥養生、穿千層底布鞋走路”的女明星。盡管越來越不時尚,但身體卻越來越好。
盡管對于這篇文章,劉若英從沒出來回應過真假,但是卻阻擋不了很多人把其中的中醫秘方奉為寶貝,躍躍欲試。文中列舉的一些養生方法究竟靠不靠譜?我們邀請了浙江省中醫院預防保健科科長湯軍主任中醫師做一個專業點評。
1.白粥最養人
鐘小江建議劉若英喝白粥:“中醫上一直將粥列為補人之物,最滋補的就是簡簡單單的白粥。熬一小鍋粥,天天喝上一小碗,非常養人。”
劉若英將這些方法一點兒一點兒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體質也慢慢有了改善。
湯軍點評:白粥養人,最適合的人群是老年人、生病體虛以及大病初愈的人群。
清代的曹庭棟有一本老年養生專著,叫《老老恒言》,書中附粥譜一卷,強調老年人要重視調攝脾胃,推崇食粥。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因此飲食要做到清淡,適合喝白粥。
但是,對于其他人群來說,光喝白粥,營養不夠,還是應該在粥里面添加適合自己的食材。
比如肝腎虧的人適合吃枸杞粥,血虛的人適合吃紅棗粥,濕氣重的人適合吃米仁粥。
中醫有兩句話,一句是說吃東西要五味雜全,否則五臟不平衡,但是,每次吃的時候又不要吃太多種類,雜則五味相擾。
2.8杯水傷腎
劉若英篤信女人要不間斷補水,所以堅持每天喝8杯水。可鐘小江給她把脈之后問:“你是不是會頻繁去洗手間?偶爾還會耳鳴?總覺得全身乏力、手腳冰涼?不用護發素就會明顯感覺發質干枯?”
每個問題都問到了劉若英的心坎上。鐘小江說:“傳統中醫根本沒有所謂的8杯水理論,吃水果、喝粥、喝湯都是攝取水分的渠道,根本不需要每天固定8杯水。身體正常時,多喝水有排毒效果;但身體虛弱時,只能緩慢排毒,大量的水就對身體有害了。因為這些水無法被吸收,只能直接排出體外,容易帶走自身津液,久而久之容易傷腎。”
湯軍點評:8杯水確實不是傳統中醫的理論,而是結合現代科學的結論。
總體而言,每個人每天需要補充的水分是1500毫升,如果早上喝了稀飯,中午喝了很多湯,下午又吃了西瓜,那么補充的水量可以相應減少,如果從早到晚吃的都是干糧,那么就要喝足水,因人而異很重要。
至于身體虛弱時多喝水傷腎,這點并不科學。只有在腎功能不好時,多喝水才會對腎臟造成負擔,其他情況下,多喝水都有利于健康。
當然,喝水不能過量、過快。大口豪飲,或是一天喝水量太大,會使排尿和出汗量增加,導致更多的電解質流失,增加心血管、腎臟負擔,容易使人出現心慌、乏力、尿頻等癥狀,造成“水中毒”。
科學的喝水方法應該是少量、多次、慢飲。
3.千層底布鞋最養生
單身時,劉若英是高跟鞋控,結婚后,不在公眾場合露面時,她腳上永遠是一雙千層底白布鞋。鐘小江一年四季都穿布鞋,理由是養生先養腳。他覺得劉若英天天穿高跟鞋,腳跟著她一年到頭都受罪。判斷是不是好鞋子只有一個標準——穿它走1小時的路,看腳覺不覺得累,那些高跟鞋,有幾雙能達到這個要求?
鐘小江除了塞給劉若英千層底布鞋外,還給了她襪子。結婚之后,鐘小江不讓劉若英穿涼鞋了,說腳是最容易被寒氣入侵的部位。
湯軍點評:高跟鞋控應該看看那些娛樂照片,楊紫瓊、貝嫂因為長期穿高跟鞋造成拇外翻,不但形態難看,對健康也不利。很多老中醫愛穿布鞋,輕便透氣,哪怕走得時間久了也不會疲勞,值得推薦。
養生先養腳,這句話有道理。中醫說,凍頭不凍腳,寒從腳底生。
人的五臟六腑在足部都有相應的敏感區或反應點,如果雙腳受凍,可能會反射性地引起相關部位的不適。此外,下肢著涼,容易遭受風寒濕邪的直接侵襲,引發關節炎等疾病。因此,寒冷季節足部的保暖非常重要。很多女生初春或秋末還在光腳穿單鞋,這點不可取。
至于不穿涼鞋,稍顯得有點過了,夏天天氣炎熱,穿涼鞋還是無可厚非的。
4.適量小酌可以消冷積健脾胃
鐘小江再接再厲,送給劉若英一套古老錫壺,里面是酒壺,外面是燙壺,在燙壺里倒上熱水,再把酒壺擱進去,幾分鐘之后酒就溫了。他介紹:“中醫稱酒為百藥之長,適量小酌,有消冷積、醫胃寒、健脾胃的效果,但前提是一定要喝溫的。而且,溫酒時,酒里的有害成分還會隨著熱氣揮發掉一些,酒的度數也會相對降低,從而更加健康。只要是糧食酒,無論是白酒、黃酒、啤酒還是威士忌,都可以溫了再喝。”
湯軍點評:古人有喝酒養生的傳統,酒溫后再喝,有助于酒精揮發,降低度數。
中醫中藥里,酒會被用作藥引子,有清涼上行、通筋絡的效用。現代醫學發現,女性在睡前喝點葡萄酒,對心血管有好處。
當然,酒必須淺嘗輒止,喝多了是一定會傷身的。濕熱較重的人(表現為舌苔厚膩、上火)不宜飲酒。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