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理財信息披露待監管 11家產品未達預期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3年,年末在中小銀行紛紛拔高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吸攬客戶資金的重重壓力之下,國有銀行發起反擊,大幅擴大理財產品發行規模。
“搶錢”的發行競賽,不僅讓此前理財產品發行量持續保持第三陣營的國有銀行重回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首位,理財產品總體規模也自然得到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預期收益拔高、規模迅速增長背后,不乏產品收益未達標的情況。
“近年來,部分銀行對收益表現較差的產品到期信息刻意隱藏,公布到期信息的產品一般都是收益較好的產品。”普益財富研究員表示,目前非保本產品比例正在升高,信息披露則顯得更為重要。
產品數量增三成
數據顯示,2013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大幅增加,共有181家銀行發行44817款銀行理財產品,較2012年同比增長38.33%。其中,建設銀行發行4977款,發行數量排名第一;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廣發銀行分別發行3268款、2498款、2304款、2263款,分列第二至第五。
發行數量超過千款的銀行還有平安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和南京銀行。這11家銀行的產品發行數量共計24560款,市場占比總計54.79%。
去年3月27日,銀監會下發《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意在防范和控制非標債權資產業務的風險,引導理財市場規范發展,將對銀行理財市場的整體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非標債權資產收益率較高,促使商業銀行尋找多種渠道規避額度限制,從而使2013年理財產品數量遠超過2012年。”普益財富一名研究員表示,從市場整體規模來看,各家商業銀行對非標債權資產的調整與清理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實際收益小于預期達19款
每當臨近季末,尤其是年末,投資者均可享受短暫的超高收益盛宴,但預期收益率并不一定等于實際收益率。數據顯示,去年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小于預期收益率有19款,占比0.04%。
導報記者了解到,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19款產品分別為成都銀行4款,青島銀行、紹興銀行、淮海銀行各2款,包商銀行、廣州農商行、河北銀行、浙江稠州商業銀行、晉商銀行各1款等等。
在結構化理財產品方面,虧損及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的銀行仍然不少。如2013年本報關注的某銀行近百款理財產品未達標事件,結構性產品很多沒有達到預設的最高預期收益率,部分產品僅實現了最低預期收益率0或0.4%。
非保本型產品份額升高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商業銀行對發行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大多保持著剛性。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最近銀監會明確表示銀行理財產品不得設立資金池,預計未來不達預期收益產品數量將進一步增多,目前非保本型產品的比例升高,已顯露出理財市場的兌付壓力。
數據顯示,去年理財產品發行集中度進一步下降。其中發行數量前11名的銀行理財產品占比總計54.79%,2012年這一數據為57.32%。
值得注意到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共發行了31435款,同比增加11037款,市場占比上升7.18%至70.14%,是最主要的產品收益類型;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共發行了8669款,同比增加1758款,市場占比下降1.99%至19.34%;保本固定型產品共發行了4711款,環比減少378款,市場占比下降5.2%至10.51%。
“預期收益不達標已成為銀行可以坦然告知的信息,隨著非保本產品比例的一再升高,信息披露不透明將成為隱患。”普益財富研究員范潔表示。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不清晰已成為隱患,中國銀行業協會最近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銀行家認為下一步應在銀行理財業務信息披露方面加強監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