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涮火鍋的仿生肉丸,吃了安全嗎?
冬天來了,親朋好友圍一圈,吃個熱乎乎的火鍋最是享受,各種口味的火鍋丸子當然少不了。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市場上大量火鍋肉丸都是淀粉和食品添加劑混雜了零星肉類制成的,被稱為仿生肉丸。這些肉丸價格相對便宜,口感風味較“貨真價實”的肉丸差別不大,因而格外受青睞。
不過,不少火鍋丸子對肉類含量標注“羞答答”,有的牛肉丸沒有標注含了多少牛肉,有的蟹肉棒中配方表里根本沒蟹肉。很多市民心里直犯嘀咕:這種仿生肉丸里究竟含了多少肉?吃了對人體有沒有影響?
“肉丸”含肉知多少?
在臺州經濟開發區康平路,記者走訪了多家火鍋店和麻辣燙店發現,有的老板表示自己的“肉丸”都是從批發市場批發的,有的老板表示是自己店里做的。記者詢問,“肉丸”的含肉量有多少,各店均含糊其辭,但表示“肯定是肉做的,不過具體含量有多少也說不準”。
店里的丸子含肉多少說不清,那么超市的火鍋丸呢?世紀聯華市府大道店食品區的冰柜里,有很多散裝的火鍋丸子,種類齊全,牛肉丸、魚丸、蝦餃……一律是13.8元/公斤。一款牛肉丸的告示牌上寫著配料有牛肉、淀粉、添加劑等,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則無從查找,更不用說標注肉含量了。
而帶包裝的丸子雖然都注明了配料成分,但有的未標注含肉量,有的則采用了模糊的表述。記者看到一款燕餃,配料有豬肉、魚糜、雞肉、淀粉、水、大豆蛋白、食用鹽、白砂糖、大蒜粉等。配料下面特別標注“主料占產品凈質量數大于等于10%”,但對于主料是什么卻未明說。
此外,記者注意到,仿生肉丸品牌中,有些廠家在包裝上注明,如仿龍蝦球、仿墨魚丸、蝦味餃,但更多的廠家則未標注。
肉丸=少量肉+淀粉+添加劑
對于市場上各類肉丸,大多市民很淡定,表示偶爾吃沒多大關系。
椒江的李大姐告訴記者,家里人愛吃火鍋,以前每到冬天,她常常到超市購買火鍋丸子。挑丸子時,她注意到,不管是豬肉丸還是魚丸,價格都是一樣。李大姐算了筆賬,一斤豬肉的價格是10元,而牛肉卻要30元一斤,“要是這些肉丸真是豬肉和牛肉做的,怎么可能會一個價錢,而且比原材料還便宜?”
“我看到報紙上說肉丸里沒多少肉,大多是淀粉和添加劑。后來我就沒買過散裝的肉丸了,沒營養不說,還不知道吃進去的是什么東西。”李大姐說。
“這類丸子吃的只是味,根本不是什么肉丸。”做過冷凍食品生意的張先生說,“拿蟹肉棒來說,眼下小規格的螃蟹還要十多元一斤,一斤蟹挑不出三兩蟹肉,純蟹肉棒成本有多高就不用說了。”
市場上的肉丸大多用肉、淀粉和添加劑做的,價格高的肉多,價格低的則是添加了很多的淀粉。張先生說,“大廠家的肉丸問題不大,主要是那些便宜的、沒品牌的肉丸,啥肉都沒有。”
營養師提醒市民,要買質量有保障的肉丸
那么,市場上的這些丸子對人體有沒有影響呢?臺州市中心醫院營養師范國峰表示,不能簡單下定論。
“正常的仿生肉制品大多是用大豆蛋白加淀粉混合擠壓而成,沒什么問題。而一些小作坊制作的三無丸子可能會出現防腐劑超標、質量不合格等狀況,吃了肯定對人體有害。”
范國峰說,“如果是選用合格的原材料,按照正規操作流程生產,那么與真正的肉丸相比,這種仿生肉丸脂肪、膽固醇含量都會低很多。對于需要控制脂肪攝入量的人群來說,適量食用這樣的仿生肉類替代部分肉類,不但不會有害,還會更健康點。”
范國峰強調,這個前提很難實現,也就不能簡單說仿生肉丸有益。“雖然我國曾經有規定說含肉量不足45%的食品,不準稱為肉丸,但此規定只是征求意見稿。由于國家沒有出臺明確的規定,對肉丸質量監管還很混亂。”
他提醒市民,市場上的“肉丸”質量參差不齊,買肉丸必須選擇口碑較好的牌子,同時,還要注意看包裝上的配料表。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