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保何時不再靠“吹”?
覆蓋25省份的霧霾,在持續一周后終于漸次消散了。這要歸功于風。好在,大自然總是要刮風,要下雨,冬天會有冷空氣南下,這樣,我們就能夠相信霧霾總是會散去。但我們也知道,霧霾還會到來,將城市掩映在朦朧之中。但也不只是城市而已。
中央氣象臺的首席預報員在電臺分析,本輪霧霾的“罪魁禍首”,乃是靜穩天氣,而未來,則不排除霧霾卷土重來的可能。霧霾卷土重來,其實不待首席預報員說,而霧霾原因的分析,讓人想到技術人員的局限。我知道,僅僅一兩年前,氣象局都不肯作霧霾的播報,因為霧霾不是氣象問題,而是環境問題。現在氣象員播報霧霾了,用的卻是氣象的眼光,所以將天不刮風作為霧霾的禍首。雖然氣候是在變化,全球是在變暖,但靜穩天氣卻是從來就有的,早些年并沒有今天所說的霧霾,至少是沒有這么多。
我以為環保部會更加注重環境原因,但看霧霾通報,列在首位的原因依然是“氣候條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第二位才是“大量污染排放源源不斷”。當然,通報也承認“內因是決定性因素”,于是我們看到霧霾嚴重了會有應急響應。被霧霾裹住了,就應急地停產一些企業,停駛一些汽車,但企業和汽車不能一直停下去,所以措施真的只是“應急”。這堅定了我們“霧霾主要在人,驅霾主要靠天”的信念。
現在,霧霾中的人們,是只知埋在了霧里,但不知霧霾從何而來的。前幾天有報道說,明年預報霧霾將要同時播報霧霾來自何處。不知道這是否會形成一種口水的戰爭。就像現在日本、韓國甚至遠隔重洋的國家,都會把空氣質量的下降歸結于中國的霧霾,明年,圍繞霧霾來自何處說不定就會是地方之間的太極推手。例如有的地方可能更樂于把霧霾歸結為燒秸稈,而有的地方更樂于說那是煤煙,有的行業會希望說那是汽車尾氣。
曾經,倫敦以“霧都”稱名于世,經過幾十年治理,“霧都”就成了倫敦的曾用名。遷工廠,禁燃煤,用無鉛汽油,城區內不露土,建綠地,如此等等。現在,中國的霧霾成因何在尚不明了,而且“轉型發展”也未必被地方認為很緊迫,我們會有多長時間要指望天象不“靜穩”來掃除霧霾,誰知道呢。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