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0后準爸媽的囤貨愈來愈精細
今年8月,一份母嬰用品消費調查顯示,85.9%的家庭愿意為孩子購買品牌嬰兒用品,中國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觀念讓嬰童消費日趨“貴”氣逼人。
對此,筆者隨機采訪了多位市民發現,“盡我所能給孩子最好的”,這確實是80后準爸媽一致認同的,并且實踐操作著。雖然孩子還有三四個月才出生,但他們早已開始囤貨,網購淘寶、海外代購、實體店采購……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不過,很多有經驗的市民卻表示,嬰幼兒的消費可以在保證孩子健康安全的基礎上更理性、更節約。
部分準爸媽追求高規格用品
金小姐的預產期在明年三月份,雖然離寶寶出生還有四個多月,紙尿褲、隔尿墊、口水巾、腳套、帽子、毛巾被、奶瓶、指甲剪……只要是寶寶可能用到的東西,金小姐幾乎每樣都為寶寶準備了。
“寶寶的吃穿用度,大到奶粉、奶瓶、尿不濕,小到喂水勺、指甲剪,都美國、德國、日本各個品牌比較,天天找帖子泡海淘,跟他用的吃的搭邊的,都是挑了又挑的國外品牌。”金小姐說,“剛懷孕時,孕婦用品怎么好怎么買,總覺得要對自己好一些,直到現在給寶寶囤貨,才發現自己蛻變成了一個偉大無私的邋遢母親。”
打開金小姐的購買清單表,筆者看到已購買的寶寶用品長達26項,粗略算下來,金小姐為寶寶囤貨花費已接近6000元。“除了尿不濕、奶粉盒、衣服還沒買,其他的都買齊了。”金小姐說,“床不打算買了,有人送。”
如今,像金小姐一樣為寶寶瘋狂囤貨的準爸媽有不少,熱衷大品牌高消費的更不在少數。
小陳的妻子懷孕四個月多,他就著手準備起寶寶的床和玩具車,“前幾天去商場轉了轉,看中一款實木床,大概要1000元。”小陳說,“床提前買,可以通通風散散味。”另外,小陳表示,他已選好奶粉、奶瓶等必需品的品牌,“到時候讓朋友海外代購一下就可以了。”
多數囤貨族傾向于網購
為了給寶寶最舒適、最安全的生活環境,準爸媽們真是舍得下“血本”。昨日,筆者隨機調查6名準爸媽和4名新爸媽了解到,他們或多或少地在寶寶出生前就已采購衣物、喂哺、洗護用品等。
這次調查發現,多數80后爸媽們青睞網購,追求高規格用品的選擇海淘,或是讓在海外的親朋好友直接代購,更多的人扎堆在淘寶網站上。
臨海的徐先生告訴筆者,他在兒子出生前三四個月,就和妻子開始采購新生兒的必需品,“我們基本都在網絡淘寶,實體店采購的東西幾乎沒有。”徐先生舉例說,大件網購的有嬰兒床和兒童車,售價都在200元左右,小件網購的則比較零散,“因為基本上都是網購的,所以加起來也不是很貴,大概開銷在2000元上下。”徐先生說。
筆者還發現,部分準爸媽追求高規格用品,但國內卻沒有他們所要的一些品牌,所以網購就成了迫不得已的一條路子。
“一朋友的預產期最早,所以她最早囤貨,還列了一張清單表,說是供我們這些準媽媽參考。”在椒江某廣告公司上班的徐小姐說,“朋友囤的貨都是國外品牌,國內沒得賣,只有網購了。”
過來人認為消費要理性
現在,越來越多的準爸爸準媽媽們在給未出生的寶寶操心,他們認為,“給孩子應該最好的”、“什么好應該買什么”、“寶寶的東西要備齊全”……但是,不少已當爸媽多年的市民則建議,父母盡力給孩子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和用品無可厚非,但在選購時可以更理性、更節約。
家有4歲兒子的陶先生說,“看到同事在瘋狂囤貨,東西小到嬰兒專用碗勺,就覺得當年自己準備得太粗糙了。”他建議,小襪子、小手套等貼身衣物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孩子的衣服盡量選擇純棉透氣的,只要勤洗勤曬,保持干凈衛生就好,不一定非得追求名牌,而嬰兒床、兒童車則不是必備品。
“嬰兒床、手推車等物品,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從親戚朋友閑置的物品中淘出一些。”市民楊女士說,她外甥女比女兒大三歲,嬰兒床就是從姐姐那里拿過來的。
采訪中,筆者發現,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對寶寶未出生前瘋狂囤貨的行為表示后悔,他們建議準爸媽們,一些分大小的物品一定要少購置,“寶寶長得很快,如衣服、紙尿褲之類的東西一定要少買。”市民陳女士說,“準備太多并不明智,往往還沒穿或用,就已經太小了。”
此外,陳女士提醒,對于一些親戚朋友可能會贈送的東西,準爸媽們可以盡量減少購買。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