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特殊的展覽,讓春籃、飯桶等這些舊時農民生活生產的器具成了主角
發起人:再不保護,恐怕后人就再也見不到了
春籃,是這么多“土古董”中保存最好的一件,至今有100多年歷史,是當時最隆重的禮擔。
舊時用來量米的器具,單位為“勾”(25斤)。
記者 陳佳樂
在黃巖富山鄉,有一個偏遠的山村,叫西巖村。村里現共有120多戶人家,大部分年輕人在外地工作。
幾天前,在這個小山村里,舉辦了一場“土古董”的展覽,吸引了很多人前往參觀。展覽的主角是春籃、飯桶、稿氈等38件當地農民日常生產生活使用過的器具。
對于老一輩人說,這些肯定不陌生,但是對于年輕人來說,這些基本上是沒聽說過也沒看到過的“稀罕物”。
“再不拯救,這些‘古董’就不見了”
52歲的周寶獻,是西巖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從事古建筑方面的工作,也是這次展覽的發起人。
今年四五月份,周寶獻和村里的兩個中學生閑聊,發現他們對于春籃等舊時的日常生產生活器具,幾乎一無所知。
“當我給他們講這些平凡‘古董’的用途及背后的歷史故事時,孩子們都很感興趣。”周寶獻說,“那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們這一代人要是再不拯救這些‘古董’,我們的后代就真的再也見不到了。”
由于西巖村地理位置偏僻,經濟也不發達,村里大部分的原始生活生產器具,都還被保留著。“老百姓都不太使用這些老器具了,也都愿意貢獻出來,供年輕人們學習參觀用。”周寶獻說。
隨后的日子里,周寶獻找村委會主任商量,并挨家挨戶倡導村民,大家一起來辦一場“土古董”的展覽,讓年輕人和孩子們,看一看舊時的生活生產器具,聽一聽祖祖輩輩以前的生活故事。
周寶獻說,這些“土古董”雖然值不了多少錢,但里面所包含的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值得后代去保護和珍惜。
每個“土古董”都有自己的特別之處與故事
“這只有蓋子的竹編禮籃叫做‘春籃’,直徑40厘米,分三層,是這么多‘土古董’中保存最好的一件,至今有100多年歷史了。”這場特殊的“土古董”展覽,放在村委會辦公室里,對于展覽上的每一件“土古董”,周寶獻都如數家珍,“以前,遇上老親家要做壽、蓋房等大事,娘家人都要給對方用春籃送禮,是當時最隆重的禮擔。老話講‘娘舅來,掠雞籃’就是形容此風俗習慣。”
周寶獻介紹,除了參加展覽的38件“土古董”外,村子里還有很多人家的“土古董”保存得也很好,“有些實在太大,不好搬動。”
這些“土古董”里,有形形色色的木籃、竹葉編制的鞋子、木質的臉盆、泥烤的筷筒等。最古的是清朝的東西,年代最近的,離現在也有五六十年了。在現場,村民們熱情地演示了這些老生產工具的使用方法。
“古時量米單位分斤(1斤)、斗(10斤)、勾(25斤),這個就是勾的量具。”周寶獻拎起一只形似水桶的器具介紹,以前,窮苦人民向財主借米,都是拿這個器具,財主奸詐,借米時,總會在桶里放一個夾板,這樣就能少給幾斤;而等農民還米時,財主又會把夾板拿掉,農民就得多還幾斤。
村里想建一個“土古董”展覽室
周寶獻有個心愿,他想辦一個“土古董”展覽室,等過年的時候,年輕人都回家了,他就給他們講講“土古董”的用途和背后的故事。
這個想法得到了西巖村村委會主任周積尚的認同。
“作為年輕人,我們幾乎不認識那些‘土古董’,所以這個展覽很有意義。”周積尚說。
周積尚告訴記者,接下來,村兩委將和部分參與組織的村民一起協商,商量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這些平凡而珍貴的“土古董”。
“我們在設想,鼓勵勸導村民把這些‘土古董’捐獻出來,放在統一的地方,對每一件物件都做一個簡短而有趣的說明,進行系統的分類,并定期展覽。”周積尚說,他們希望借“土古董”拉進西巖村與外界的距離,吸引游客進村,也希望村里的年輕人,多回家看看。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