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幣理財產品收益跳漲并不意味著外幣理財更劃算
近期,普益財富發布的一則報告將外幣理財再次拉回公眾的視野,外幣理財產品一改年初的頹勢,在10月份出現了跳漲,一些銀行的外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甚至出現翻倍的情況。
這是否意味著普通居民將手里的錢兌換成外幣投資理財更劃算呢?
一家國有銀行的理財分析師甚至直言:“接近年底不少銀行都提高了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挑選到合適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反而更劃算。”
外幣理財產品“水漲船高”
相較于今年年初外幣理財產品的量價齊跌,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10月份出現跳漲,有銀行推出的短期外幣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甚至比調整前提高了兩倍。
外幣理財為何一反年初頹勢,出現跳漲呢?“10月,隔夜、1周、2周和3個月Shibor平均水平較9月均有所上漲,表明資金市場仍然維持在較緊的狀態。”普益財富的研究員吳寧江認為,從央行發布第三季度貨幣執行報告中的態度來看,“今年6月之前的寬松的流動性環境將一去不復返,而商業銀行不得不慢慢適應這個過程。”
他認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在商業銀行調節流動性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宏觀上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僅使得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自6月以來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也使得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出現跳漲。
居民無需刻意購匯理財
外幣理財產品出現跳漲無疑刺激了不少投資者的神經,這是否意味著居民可以購匯進行外幣理財投資呢?筆者采訪了某商業銀行理財師,他表示,并非外匯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高就意味著購買外幣理財產品劃算。他舉例稱,目前市場上半年期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澳元理財產品也只能達到4.3%,但隨著歲末年關將近,不少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已經破5%,“同時,今年以來人民幣仍處于升值周期,相反外幣就有貶值的風險。”
選擇理財產品除了首先考慮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外,預期收益關鍵要看理財產品的投向,對于中短期仍有外匯需求的個人來講,最近確實可以考慮外幣理財,“但是普通居民購匯理財有點得不償失,中間還要損失換匯的手續費,完全沒必要。”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