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金面趨緊或成常態 攬儲價格大戰蔓延到外資行
昨日,記者獲悉有外資行開始上浮人民幣中長期存款利率,繼此前多數城商行及股份制銀行紛紛上調中長期定期存款利率后,“攬儲價格大戰”蔓延到外資行。專家指出,商業銀行加大吸儲力度的背后,一方面是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另一方面是下半年市場資金面偏緊的狀態仍在持續。預計未來可能有更多的外資行加入進來。
記者從南洋商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商(中國)”]了解到,近日該行已將人民幣大額定期存款利率進行上浮,2年期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別最高調整為4.125%和4.675%。這也是外資銀行首次跟進這場利率市場的爭奪戰。
不過,這次利率上浮的吸引力似乎有限。第一,此次利率調整并非長久調整,而是該行推出的利率優惠活動,利率優惠截止日期為12月31日。第二,要享受上浮利率,仍有較高的門檻,需單筆存單金額大于或等于20萬元人民幣。
“目前多數股份制銀行也是采取將中長期存款利率上浮10%的策略,但門檻幾乎只要最低一萬元,外資行的跟進對其攬儲并無多大優勢。”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事實上,目前2年期及以上中長期定存城商行普遍上浮10%,而多家股份制銀行如中信、光大、平安已經制定了2年期、3年期定存上浮10%的政策以搶奪存款。
自去年6月,央行發文稱,銀行存款利率可在央行規定的基準利率基礎上有所上浮,最高為基準利率的1.1倍后,大多數銀行采取“中端上浮、兩端基準”的策略,即活期、通知存款,及兩年以上的中長期存款基準利率維持基準,中間的三個月、半年、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上浮8%~10%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外資行目前仍按兵未動。記者從多家外資行的官網了解到,目前2年期及3年期的人民幣存款利率還是基準的3.75%和4.25%。
業內分析:
資金持續偏緊銀行吸儲壓力加大
為何一直專注于外幣存款的外資銀行開始搶人民幣存款了?對此,南商(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并非是因為資金面的考慮,而主要是在央行關于利率浮動的規定之內,順應市場對利率改革及市場良性競爭的預期。”
但實際上,除了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之外,市場資金持續偏緊也使得銀行吸儲壓力加大。作為銀行攬儲利器的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自三季度以來持續走高就反映了資金仍偏緊的情況。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10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連續四個月走高,再創新高,達4.9%。分期限類型來看,除1個月以內期限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略低于6月末的收益水平外,其他各期限類型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均創全年新高。
不僅是中小銀行攬儲壓力大,國有大行也大。比如,昨日中行網站上出售的33款人民幣理財產品中,28款預期年化收益率高于5%,占比近85%;其中最高的兩款預期收益為6%,期限都為2年,預期收益等于或高于5.4%的有12款。
業內普遍認為,資金面偏緊的情況將持續至年底,也意味著理財產品收益率仍將居高不下。瑞銀特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近期經濟平穩增長、出口持續復蘇,為央行在今年剩余時間里維持銀行間市場“緊平衡”、將貨幣市場利率保持在相對較高水平創造了條件。國海證券研報分析稱,總體上看,10月貨幣環境繼續趨緊。由于經濟數據企穩而通脹小幅上行,預計未來貨幣政策仍將維持中性趨緊的態度。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