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品明萬歷年間捧盒聽古瓷金玉般妙音
走進椒江鄭賽濤家,他的桌子上擺放著各種瓷器的碎片。鄭賽濤說,這些都是他搞古玩的“標本”。
鄭賽濤說,他的收藏知識大部分是來自于這些碎片,這當中的學問比整件完整的藏品還要大,因為從碎片里能“以小見大”。
16年間收藏了100多件碎瓷片來積累收藏知識
鄭賽濤,今年41歲,大學專修漢語言文學專業時就對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品很感興趣。畢業工作兩年后,25歲的鄭賽濤便把業余時間投入到收藏中。與他人不同的是,鄭賽濤一開始玩的不是整件藏品,而是碎片。鄭賽濤說,碎片是瓷器的標本,它能反映當時瓷器的制作工藝和繪畫水平等。
當然,鄭賽濤也不是什么碎片都收藏的,只有那些有底足又有落款的碎瓷片,他才覺得有收藏價值。
“剛工作那段時間,我經常在外面跑,有很多機會去當地的博物館、古玩市場逛,得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鄭賽濤說,臺州的黃巖沙埠、溫嶺大溪等古窯址都是他常去的地方。
鄭賽濤拿起一件碎瓷片介紹,以前的瓷器是人工燒制的,表面有一些小孔,有的用肉眼就能看出來,有的則需要借助放大鏡才能看出來。老碎片共同的特征是埋在土里的時間長了,表面會被腐蝕,但表面摸起來還是很光滑,和玉一樣。“現在制造的瓷器,表面不會有那么多的小氣孔,這是區別新舊瓷器的方法之一。”鄭賽濤說。
16年收藏下來,鄭賽濤收藏了200來件明清時期的瓷器和100多件其他不同時期的瓷器碎片,積累知識,并開始入手整件的藏品。
一件5萬元入手的明萬歷年間捧盒,5年時間漲了近10倍
在鄭賽濤收藏的200來件瓷器當中,有一件明萬歷年間的捧盒,他尤其喜歡。這是鄭賽濤2008年去北京出差時,聽說當地藏家有一個明代的捧盒,上面畫有10條五爪金龍,品相很好。
鄭賽濤就讓朋友幫忙介紹認識那位藏家,而北京的這位藏家本身就很喜歡這件捧盒,便回絕了鄭賽濤。但鄭賽濤不灰心,之后每次去北京都去拜訪這位藏家,希望他能成人之美。最終,鄭賽濤的誠心打動了北京的這位藏家,以5萬多元賣給了鄭賽濤。
這個景德鎮官窯制造的捧盒表面印制著10條五爪龍、4只鳳凰,圖案對稱逼真,栩栩如生,形象生動。捧盒內壁的壁面則并不平整,鄭賽濤介紹,這捧盒由于是手工制作的,所以壁面有手指捏的痕跡,這也是捧盒形狀不是很齊整的原因,“輕輕敲擊,這如金石般的聲音很脆。由于存世數量較少,品相又比較好,5年的時間,身價漲了近10倍”。
收藏要有自己的個性,不能人云亦云
鄭賽濤說,目前古玩市場上物件品種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收藏,這樣才有自己的個性。
“現在很多古玩物件真假難辨,我們在判別時不能光聽一家之言,要多聽聽別人的看法,但也不能人云亦云。”鄭賽濤說,每個人的眼力都是有限的,收藏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對的。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