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7月23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徐平 記者 金晨)7月21日,盡管是周末,天臺縣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卻在辦公室忙個不停,他們正對全縣外貿企業進行梳理,為有需求的企業對接培訓業務。常務副會長龐軍華告訴記者,這項工作說小不小,最近他們幫助企業“做成”兩單外貿生意,金額還不少。
眾所周知,紅十字會是個公益性社會組織,與企業生產沒有什么關聯。但龐軍華所說的助企做生意,的確讓記者感到新鮮。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記者帶著疑問進行了探究。
7月17日中午,“東升工藝”部門經理何新濤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縣紅十字會打去電話。當天,認證公司在“東升工藝”開展商業社會標準認證過程中,對“東升工藝”救護員所持的《救護員證》編號產生疑問。
“東升工藝”是一家以生產家居清潔用品為特色的企業,每年有2/3產品銷往國外。在與外方采購商打交道中,該企業發現擴大銷售需申請商業社會標準認證,該認證其中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擁有若干名救護員。
“如果通不過認證,那我們對外開拓市場就會受到限制。”何新濤發愁之際,電話接通了。在了解情況后,工作人員調出相關資料,詳細核對后出具了相關證明,趕往求助企業,進行現場辦公。在不到一小時內,為企業辦理認證手續掃清了障礙。
幫助企業“做”生意,不是孤例。就在此前一個月,“鴻盛原”也遇到了類似的緊急狀況。該企業與一外商達成一筆業務,但外商在下大訂單前,一定要過來“驗廠”。其中,需要至少5名“紅十字救護員”,是合格供應商的一項重要指標。
“如果‘驗廠’不過關,幾百萬美元、甚至幾千萬美元的生意就會打水漂。”該企業主動聯系該縣紅十字會,表示多出些錢也愿意,只要能幫他們培訓合格的救護員。
得知企業的迫切要求后,該縣紅十字會按照特事特辦的原則,以最快速度派出培訓師,到企業開展專場培訓。
目前,“鴻盛原”的受訓員工已熟練掌握了應急救護、心肺復蘇、創傷救護、氣道異物梗阻等應急救護理論知識以及實操演練。公司相關負責人朱敏偉在微信朋友圈贊揚道:“現在全縣都在實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紅十字會卻讓我們‘一次也不用跑’,主動上門溝通,為我們企業的60多名員進行免費培訓。為他們點贊!”
為讓更多企業受益,近期,該縣紅十字會主動聯系相關企業,開展上門培訓、辦證服務。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