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總站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郵政儲蓄郵政儲蓄臺州支行農業銀行臺州支行
新聞熱線:0576-88106106
您當前的位置 : 浙江在線  >  臺州頻道  >  臺州新聞
出門五件事 黃巖培育綠色生活方式
2018年06月26日 來源: 浙江在線    記者 錢祎 區委報道組 周薇薇
【摘要】黃巖從群眾身邊小事入手,提出“出門五件事”,廣泛開展“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公益節能”“關愛自然”5項全民行動,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強烈意識。

  黃巖街頭的“愛心冰箱”。王敏智攝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6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錢祎 區委報道組 周薇薇)“可以點半份菜,這樣吃不完不會浪費了。”“世界杯”期間,比賽如火如荼,黃巖街頭的夜宵餐館也紅紅火火。100多家餐飲店組成“半份菜聯盟”,在顧客點餐時總會提醒一句“吃多少點多少”,餐桌上還放著“你光盤我打折”的倡導牌。

  黃巖從群眾身邊小事入手,提出“出門五件事”,廣泛開展“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公益節能”“關愛自然”5項全民行動,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強烈意識。

  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停留在口號上,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中。當生態價值觀浸潤每個人的心間,建設美麗黃巖就有了最深厚的推動力。

  勤儉節約從我做起

  街頭的“愛心書亭”王敏智攝

  在黃巖青年西路塔院頭路口的凱福西餅店門口,一臺特制的“愛心冰箱”醒目地放在門口。

  “我可以拿個面包嗎?”6月22日下午4時,環衛工張大姐走進店內問。“當然可以,每人一份。”店長胡春梅迎上去,幫張大姐拉開冰箱門,“每天沒賣完的面包和蛋糕,都會放在這里,你們可以免費拿,但不要浪費了。”

  現在,黃巖數十家烘焙店,都會在每天早上和下午,往冰箱里放置食物。胡春梅說,以前每天撤柜時,一些面包、蛋糕都還在保質期內,丟掉十分可惜,就想到要送給有需要的人。“愛心冰箱”既避免了食物浪費,又傳遞了社會關懷,成為當地的一道溫暖風景。

  “一件小事,反映的是社會的大變化。”黃巖區委宣傳部許劍影說,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綠色生活方式、綠色消費文化等逐漸內化為百姓的普遍自覺。

  如今,“出門五件事”已成為黃巖的一項全民行動。除了“愛心冰箱”,街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愛心小屋”“愛心書亭”等,從提供富余食物到舊衣物、舊書籍等,全民節約的氛圍日益濃厚。勤儉節約的風潮,不僅牽動了整個社會,還吹進了校園,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北城街道王林小學的學生們,常常把“吃飯要吃干凈”掛在嘴邊。自學校開展“光盤行動”以來,王林小學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師生珍惜糧食,推進節約校園建設。“通過班會、紅領巾廣播站、班內課等形式,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的習慣。”校長戴振偉說。

  “大家都以勤儉節約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許劍影說,黃巖還將杜絕浪費的落實情況,納入道德誠信系統,引導全區4.5萬多名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安排專人在機關食堂開展監督勸導,對浪費嚴重、屢教不改的行為,錄入其個人道德誠信系統并予以扣分。

  綠色低碳融入生活

  越來越多居民選擇綠色出行王敏智攝

  家住黃巖城區錦暉小區的陳女士,每天要換乘兩班公交車上下班,在一小時內可以享受免費換乘,還能在“臺州行”手機APP上隨時查看公交車到站時間;朱先生每天騎自行車出門,騎車減少的碳排量經公式折算成“綠樹”量,每月能獲得一定獎勵。光是綠色騎行,全區群眾一年騎行總時長超過1億分鐘,折算“綠樹”近29萬棵,借還車次同比增長10%以上。

  如今在黃巖,綠色越來越融入市民生活。在城區的玫瑰園小區,居民孫陸帆每天下樓倒垃圾時,已能清楚區分每個垃圾桶的正確投放。居民樓下黑色、綠色兩個垃圾桶,代表著廚余和非廚余垃圾,而小區門口一字排開的4個藍色垃圾桶和一個紅色垃圾桶,則是智能分類可回收垃圾箱。

  “社區每個月會發放30個綠色、30個黑色垃圾袋,都是可降解的,從源頭控制垃圾污染。”孫陸帆拿著自己家的垃圾分類智能卡,掃描二維碼就能開箱扔垃圾,并提示本次投遞可回收物的品種、重量和相應累計積分。

  “通過智能化管理,我們可以觀察、分析居民投放的準確性。”聯遠智慧工作人員洪麗說,運用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庫反饋收集數據,能及時有效掌握可回收物的回收情況以及居民的參與情況。

  區行政執法局王曉盛告訴記者,黃巖全區正在準備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與循環經濟一體化項目,今年將在107個小區推廣,涉及近6萬戶居民。

  在城區,垃圾分類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在農村,推廣垃圾分類也是提高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常抓的重點工作之一。

  在上下同心,將環保意識貫穿到治理實踐的過程中,黃巖每位市民都沒有置身事外、袖手旁觀,他們從自己做起,從每件小事做起,養成綠色生活的日常行為和習慣。當地6個村被評為浙江美麗鄉村特色村,城區美景星羅棋布、串點成線,城鄉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人人參與關愛山河

  黃巖志愿者參與巡河等治水活動

  9年前,黃巖人王金熙發起建立了區環保志愿者協會。協會從當時僅有的5名成員,發展到了現在的1200多名成員;從原來的以退休老人為主,到現在的70后、80后為主力。他感慨:“參與環保志愿的年輕力量越來越強了。”

  在“出門五件事”中,“關愛自然”全城行動,被作為重要的一項內容提出,王金熙所在的環保志愿者協會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橋街道的永豐河,黃巖人都不陌生。它是黃巖主干河道西江河的支流。無論是去公園早鍛煉,還是到附近學校接送孩子上下學,永豐河都常常進入市民的視線。“以前這里的水很清澈,大家都會去打水用,后來水質惡化了。”河水的變化,王金熙都看在眼里。他和機關干部、社區居民等組成的300名志愿者,化身“市民監督團”,督促河道整治。目前永豐河氨氮、總磷等指標已下降三分之二,水質提升到Ⅳ類水標準。

  “我們還對亂倒垃圾、浪費資源等問題開展實地督查和勸導整改,拍照后馬上上傳到工作群,向責任部門反饋。”王金熙說,今年以來,“市民監督團”已集中出動10多次,發現和反饋問題80余起。這些問題已全部整改完成。

  現在,黃巖區還活躍著18萬余名注冊志愿者。他們全面發起“關愛山川河流活動”,細分網格“責任田”,組團開展植綠植樹、護山護水、清掃垃圾等志愿活動,累計服務時長2萬多小時,植樹2000余株。

  關愛自然,熱心參與,黃巖人正努力從身邊小事做起,從點滴細節做起,辦好“小事情”成就“大生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逐步讓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區文明辦主任蔣越帥說。

標簽: 出門 黃巖 綠色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