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5月14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王凌云)5月12日中午,在溫嶺市橫湖中路的一家兒童洗護機構,一個11個月大的寶寶突發意外,在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科護士王妍的搶救下,化險為夷。
“快來啊!救命啊!”剛要帶著7個月寶寶去游泳的王妍聽到呼救聲,就趕到了游樂場。眼前,一位焦急的媽媽一邊痛哭呼救,一邊用手摳著孩子的嘴巴。“不要用手摳,我是護士,讓我來!”經過詢問,王妍得知這個孩子被一塊糖果噎著了。由于呼吸不暢,孩子臉色已經發紺,需要馬上急救。她一把把自己的寶寶交給工作人員,立即接過孩子開始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對其進行現場急救。
很快,一塊直徑1.5cm的糖果被吐了出來,孩子不適的癥狀馬上緩解了。孩子的媽媽看到孩子轉危為安,感激不已!
“原來孩子的媽媽并不知道氣管異物導致窒息時的急救方法,我當時為孩子的媽媽仔細介紹了‘海姆立克’急救法。這急救法的普及很重要!”王妍在護士節經歷了院外急救,這讓她感受到急救技能科普的重要性,她也在朋友圈發布了“海姆立克”急救法。
2014年春節,曾有條消息在微博上被網友瘋轉:一個2歲半的小娃娃被親戚喂了一顆開心果,結果開心果就進入了氣管,孩子立馬呼吸不暢,臉憋得青紫,家里人嚇壞了,趕緊送醫院。盡管接受了氣管切開搶救,但孩子還是沒有被搶救過來。抽樣調查顯示,意外傷害已占0 ~ 14歲兒童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吸入異物又是造成兒童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高危人群為0~4歲的孩子。
為什么孩子的氣管如此容易進異物?且一旦吸入異物,情況又如此兇險?原因在于喉嚨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
咽喉是人體“氣道”和“食道”并行的地方。“會厭”可以將氣體和食物分流。一般來說,會厭分流功能受神經系統自動控制,但孩子神經系統發育多不完善,吞咽反射功能尚未發育健全,所以最容易發生液體、固體物質誤入氣道,出現“竄道行駛”。
異物進入氣道后,孩子會出現一些有特征性的癥狀,家長要能馬上識別出來,以便迅速進行急救。如果進入氣道的異物較大,把氣道完全阻塞,就是說氣道里面完全堵嚴了,機體不能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孩子馬上會出現“三不”癥狀:不能咳嗽、不能呼吸、不能發聲。接著會出現呼吸困難,面色青紫,煩躁不安,大腦就會嚴重缺氧,意識喪失,心跳也很快隨之就停止了,情況非常緊急。
如果異物較小,進入氣道后,孩子會馬上出現劇烈嗆咳、呼吸困難等,異物也可能因劇烈咳嗽或由肺內的氣體從氣道被沖擊出來,也可能沖擊不出來,甚至越堵越厲害,導致孩子呼吸停止,繼而心跳停止。從危險程度上講,氣道異物梗阻導致的氣道完全阻塞是僅次于心臟驟停的急癥之一,所以要分秒必爭,及時施救。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