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4月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趙靜)薄如煙靄的雨絲,山野上九轉的羊腸小道,撐一把素色的傘,行人緩緩,天色淡淡,春風也拂不去的蕭瑟。
這是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踏青、蕩秋千、驅香九娘、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還有許多吃的講究。
明前的茶、艾草、春筍、薺菜……都是過了這一時節便大打折扣的美味。舌尖上的清明,回味那些記憶中的味道,與你共寄哀思。
青團
在清明的記憶里,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青團。
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唯獨在臺州叫青餣。“餣”是古字,普通話讀yè,第四聲。按照字典的釋義,餣是“糕餅或糍粑類食品。”

青餣之所以叫青餣,除了它的外表是青色的以外,更主要的是它最關鍵的原材料叫做“青”。
“青”是一種野菜,有艾青、綿青、花青等不同品種,臺州人多用綿青(學名鼠麴草)。

在我6、7歲的年紀,周邊鄰舍包括我家住的一水兒都是二層高的石屋。在我上學的必經之路,老媽上街買菜的交通要塞,張阿婆家的屋后墻邊,長了一片蔥郁的綿青,長著黃色的小花,柔嫩的葉子上有細細的絨毛。
農村人家之間素來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又是老天爺灑下的種子。老媽那個年紀的女人,下湯圓餃子、包粽子、織毛衣……好壞總是能露一兩手的,誰家想吃青餣了,就路過順手摘兩把回去。


“青”采來后洗凈,焯水去苦澀味,搗爛成糊狀后,揉進糯米粉中。團胚子做好了,便要加餡了,有咸甜兩種。愛甜的一般加豆沙餡,咸的就豐富多彩了,豬肉、蝦仁、蘑菇、蘿卜絲……喜歡的都可以剁得碎碎的,包進去。包好了再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餣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如此,青餣在臺州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在街面上買到青餣,但那多半不是用青做的,而是用煮熟后的青菜汁浸染成的,少了青草特有的清香味兒。
關于清明節吃青餣的習俗,還有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年輕人,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他從小驕橫懶惰,還要打罵母親。但朝廷命令,田地拋荒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直到有一天,這個年輕人在野地里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提著竹籃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上前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投進水塘自盡。年輕人立刻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他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據說牌位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采回來,做成苦餅。故事還說,這一天是年輕人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帶著苦餅到水塘附近的路邊祭拜。后世稱之為上墳。
因為糕餅一類的食物古時也叫“餣”,所以后人就把這個年輕人用“青”做的這種餅叫青餣。后來清明上墳吃青餣變成了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螺螄

清明,天臺還流傳這樣一句老話:“上墳嘸海螄,生兒烏茲茲。”溫嶺俚諺則是:“海螄撒墳頭,下代兒孫起高樓。”
薺菜

如果野菜也論資排輩,薺菜絕對是上品。薺菜在很多人心中并不僅僅是普通的野菜那樣簡單,它代表著童年、故鄉、舊時光。
“三月三,薺菜賽靈丹”。無論在田頭、野坡、河畔、路旁、屋后、宅前,都有薺菜的蹤跡。以薺菜作餡做春餅的習俗,至今還廣為流傳。如用薺菜與肉餡一起包餛飩、餃子、包子,更是味美可口。
還有馬蘭頭、春筍等等,在天臺,還要吃青餃、餃餅筒、青餅,把青餅壓出精致好看的花紋,是許多人孩童時期很歡樂的事情。
清明多感傷,希望這些小小的食物,能給予你點點的快樂。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