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3月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趙靜 丁珊 斯信忠 溫嶺報道組 吳敏力 毛海挺)又一年元宵佳節。
收到溫嶺上王村舉辦元宵節的邀請,中規中矩的標題——“2018年石橋頭鎮元宵王氏大花燈展示活動流程及安排”,我是抱著正兒八經工作的心去的。
然而,凡事最忌諱一個然而,一到現場,嗅到千八百種美食的香味,看到沿路上精心布置的花燈,我就開始心猿意馬。
梨膏糖清香撲鼻,賣油鼓(也叫泡蝦)的攤子前人多得擠都擠不進去,只是將蔥、肉、蛋調和調和再包層面糊糊放入油鍋里炸,卻能做出這樣酥脆鮮香的美味!
擦擦嘴角的涎水,還有烤肉串、魚皮混沌、龍須粥、臭豆腐、冰淇淋、糖葫蘆、甘蔗草莓奶茶東北串串……這明明就是美食節啊。
道路兩側賣的還有小孩子愛不釋手的五彩繽紛的氣球、搞怪的頭飾,帶著孫悟空的鳳翅紫金冠在人群中絕對扎眼……
天色將暗未暗,昏黃的路燈已經亮了起來,沿路的電線桿上掛著形形色色的花燈,樹梢掛滿了繽紛的彩燈,星星閃閃,營造出濃濃的喜慶氣氛。
重頭戲還在上王村文化禮堂,一池靜水倒映著墻壁上偌大的“王氏大花燈”的墻繪,水面上停著一只造型繁復精美的船燈。
王氏大花燈是石橋頭鎮上王村代代相傳的工藝花燈,始于清朝康熙年間,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高大精聞名遐邇。當地從2003年開始舉辦花燈節,至今已舉辦五屆。當天上午,一盞盞形態各異的花燈就被陸續架起。
天色黑了。
來了,人流來了,男女老少攜家帶眷,蜂擁而至。
來了,花燈亮了,燈籠紅了,闌珊火樹魚龍舞。
來了,元宵來了,燈火滿城,綻放今宵繁華。
夜色中,兩盞龍、鳳大花燈似璀璨的寶塔矗立在會場中央,紅紅火火,代表著人們賀太平、慶豐收的美好愿望。也因為像寶塔一樣的架構,寓意著人民生活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花燈由燈腳、燈身、沿池、胡羅、藍荷、托鼓、窗門等部分組成,塔身8層,燈架直徑3米多,燈體周長10多米,均高20米,耗資20多萬,相當于近7層樓高,創下歷史記錄,需要50多人合力才能搬運,用吊車才讓它豎立起來。
在花燈上,除了傳統的各色各樣人物花鳥、吉祥如意圖外,還貼有“不忘初心”、“銳意進取”、“埋頭苦干”等等新時代的正能量。
池塘中的船燈劃起來了,一搖一擺的船燈向游人展現著絢麗的身姿,引得游人喝彩尖叫。
我完全沉醉在這番熱鬧喜慶驚艷的場面中,分不清今夕何夕。
人真多啊,熙熙攘攘,摩肩擦踵,涌動如潮。
你看一個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再一眨眼,便不知所蹤了。
好在我還沒昏聵到忘了任務,在人群中艱難跋涉,尋到了上王村的書記王福塘接受我們的采訪。
王福塘連連驚嘆沒想到會來這么多人:“今天,除了本地的‘王氏大花燈’,還有來自仙居的‘無骨花燈’。兩地花燈‘走親’早有傳統。前一屆花燈節,是我們的王氏大花燈赴仙居‘走親’,這一屆輪到我們主場。通過非遺走親,兩地傳統文化在互相交流學習的同時,也為兩地群眾帶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此時,夜空煙花綻放,人群在焰火映照下,露出更歡樂的笑容。
會場一側設有專門的仙居無骨花燈陳列館。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起源于唐朝,紙質通身無骨架,只以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紙片折疊粘貼后由針刺鑿透光而成,被譽為"中華第一燈"。此次,仙居沈泯帶來他硏發的鐵制花燈,曾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徽章認證,皤灘供電營業所所長余月華、曾與女兒合編巜仙居花燈》的陳朝華、皤灘中心小學教師方荷玉等也帶來精品參加交流。
陳列館中人滿為患,美輪美奐的花燈引得游人不斷按下快門。一進去了,便身不由己,只能跟著大部隊往前往后往左往右。
時間已經過了8點,現場仍然人聲鼎沸,游客們流連忘返,久久不肯散去。
“今晚的游客估計超過4萬了。”石橋頭鎮黨委書記謝立明望著廣場上熱鬧非凡的場面,也表示始料未及。
“我們按照鄉村振興的要求,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十九大,讓廣大群眾在賞燈的同時,領會十九大精神。”他說。
溫嶺上王村花燈節從3月1日,即農歷正月十四上午開始,至正月十六結束,持續3天時間,分扎燈、晾燈、豎燈、贊燈、亮燈、賞燈、祈燈等多個環節,穿插了戲曲演出、花燈舞表演和村排舞表演等節目。活動今晚還有,錯過昨晚的小伙伴抓緊了!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