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醫生朋友說起一段遭遇,有個腸梗阻的小男孩手術前需要斷食24小時,就在手術前兩小時,孩子的奶奶來了,給孩子喂了雞湯,并怒目而視,“你們醫生不讓孩子吃東西,安得什么心吶,是不是想餓死我孫子?”
這么一來,前功盡棄,孩子還得再餓24小時,受罪。
她耐著性子跟奶奶溝通,老人一急就坐地上哭鬧起來。
這時候孩子的父親走進病房,二話不說就是一個巴掌甩過來,怒吼:“你算老幾,敢欺負我媽!”
奶奶心疼孫子,兒子維護老母,如果他們都沒有錯,那么錯的人是不是就是她?
可她又做錯了什么?
朋友說,當時眼淚都在眼眶里打轉,卻只能深呼吸再深呼吸,冷靜地告知:“手術時間要重新安排,不能再給孩子吃東西了,不然受罪的是孩子。”
我聽得實在心疼。
不知道什么時候起,醫生和患者劍拔弩張的場面時有發生。
不否認個別沒有醫德的醫生或不講理的家屬存在,但絕大多數醫生都是一心濟世,絕大多數病人和家屬都善解人意。
矛盾總是存在,但沖突不應該是醫患關系的常態。
在臺州,醫患之間暖心的事件很多。
橘農惦記1萬斤橘子滯銷要提前出院,暖心醫生幫忙叫賣;(點此了解詳情)
9歲男孩從四樓墜下,在恩澤醫療中心(集團)臺州醫院搶救,為了讓他記住這份恩情,父親用醫院名字給兒取名:長大了咱也當醫生治病救人;(點此了解詳情)
看到患者沒錢吃飯,醫生叫了外賣送到病床前(點此了解詳情)……
歲末年終,又到闔家團圓的時刻。
我們或歡歡喜喜回家,或囊中羞澀想回又不敢回,我們還有選擇。
但他們——每天在火車站執勤的武警官兵、與病人一起辭舊迎新的醫生們、值班的電力人……有這么一群人,仍然要堅守崗位,即使,對家人的思念早就蔓延心間。
“生病看醫生,天經地義啊,沒什么比人命更大,我們哪能走。”
他們無奈,卻從未退縮。
正是他們舍小家為大家,才讓我們心無顧慮、安安穩穩地過個好年。
那么,他們的幸福是什么呢?一起來聽一聽吧。
講述人:潘巧紅,臺州醫院骨科分部關節外科護士長
2017年,最幸福的是看著一個又一個的病人康復。
在醫院里的工作很忙,每天都有病人在病房里接受治療和護理,期待著明天的康復。無論冬夏,我都要早早地來到醫院,護理病人,應付來自院內院外的各種事情,幾乎找不到什么閑下來的時間。雖然也曾經累得大病一場,但是每當看見病人們的笑容,聽見他們說的謝謝,我就覺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無論如何都能夠繼續堅持下去。
病房里很多病人在康復之后還掛念著這里的人和事。
前一陣子,在病房里面有過一位做了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阿婆,已經六十多了。阿婆出院過了幾個月后,回醫院復查,帶著一個被透明膠帶緊緊纏住的餅干箱子,特地來到了住院部,硬要我們收下。阿婆說多虧了我們在住院期間的護理,她才能這么快恢復。
餅干箱子里面是幾個大橘子。橘子是阿婆自家種的,也是阿婆爬上山去摘來的。我知道阿婆的腿腳并不好,爬上山去摘橘子一定特別不容易。那時正是橘子上市的時節,各路橘子爭風吃醋,阿婆的橘子長得丑,也不是特別甜,但是里面滿滿都是幸福。
有的時候我也在想什么才是幸福,看見大家健健康康是一個小護士最大的幸福了。
講述人: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江文華
幸福是一種感覺,作為醫務人員來說,幸福直接的感受應是來自病人的給予。
作為醫務人員來說,最糾結的莫過于家庭和患者的牽扯。
記得一個咋暖還寒的午夜,當時家里第二個小的孩子正好發燒,高燒40℃以上,伴有腹瀉嘔吐虛脫癥狀,正掛針,當時心里非常著急,突然接到醫院總值班電話,醫院手術室搶救,高齡產婦,產后大出血、DIC……
接到電話,一刻來不及耽誤,立馬趕回醫院參入搶救。最后力盡我們的努力,產婦最終危為安,我內心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作為醫務人員的我們,類似的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舉不勝舉。
對我們來說,幸福應該是一種感覺,她存于在自己經手的病患病痛解除時,在他們康復出院時,在歷經洪荒之力讓病人轉危為安時,在患者發自內心的真誠感謝時……這種幸福感、成就感,讓我們再辛苦也甘之如蜜!
講述人:仙居縣大戰鄉衛生院林靜
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醫生,我們的工作環境比較辛苦,但是我深刻感受到苦并快樂的意義。
我的責任區在高山上,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多是一個難題。
很多老人因為走不動,不識字,沒人帶等原因得不到及時的就診。記得有一個老人頭暈躺在家里,一量血壓180/100mmHg,仔細詢問才知道老人是因為藥吃完了,兒女不在身邊,沒人買藥導致自行停藥,我們及時送藥上門,還幫幫老人聯系上兒子。
為解決村民看病難的問題,我們定期前往各個村子,為老百姓疑難解答、免費量血壓、測血糖及配送藥物,讓山區老人看病不再困難。
看著村子老人滿意的笑容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工作5年來,我很慶幸有這么一個工作團隊,團結而熱情;我很慶幸有這么一群村民,淳樸而善良;我很慶幸我能在基層,為全村老百姓的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我的人生充滿正能量。
講述人: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護士長林恵英
做為一個婦產科護士,工作游走在婦科和產科之間,往往有從女性人生這頭走到那頭的感覺。
產科每日上演的是新生的喜悅,滿眼都是孩子粉嫩飽滿的面孔和初為人母疼痛過后的滿足,你養我小由此拉開帷幕;婦科卻多見病痛纏身的老母親晚年的艱辛,滿是皺紋的臉上流露著對兒女陪伴的渴望和疼惜兒女工作忙碌的糾結。我養你老本來應該在此充分體現,可目前的社會現狀卻并不如此。
2017年上半年,我們婦科住了一位患宮頸癌的阿婆,脾氣很暴躁,手術后每天給她輸液時,都要挑剔發火,有些同事甚至都害怕不敢去她的病房,我了解情況后每天下班前都去她病房里轉一轉,跟她聊聊天,幾天后老人說出了心里話,原來老伴年紀大了,一個人在家她不放心,兒女們也忙,沒有太多時間來陪她,所以她的脾氣越來越怪。
知道了阿婆的心思,我每天都會主動陪她聊天,給她換被服,剪指甲,倒便盆,每次過去都會交代陪護一些注意事項,還聯系了阿婆的兒女們,讓他們盡量多抽時間帶著老爸多過來看看坐坐,讓阿婆放心。
第一次化療后我還給阿婆買了提高免疫力的蛋白質粉。慢慢得,阿婆發火少了,再慢慢得,阿婆開始笑了,心情好了,病也好得快。
阿婆出院后回來復查時剛好碰到我開會,兩個老人帶了一袋筍干坐在辦公室門口等了我兩小時一定要把筍干親自交給我,并且說這是他們老夫妻倆平時自己上山挖的筍,自己曬的筍干,這是她們的一點心意,讓我一定要收下。
筍干很輕,但我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此刻我感受到的是被肯定的幸福,但想得更多的卻是責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關愛老年患者,我們要想要做的還有很多……
講述人:臺州醫院消化內科護士詹妮娜
一幅圖,一個故事,暖心的一幕從這里開始。
她,一個膽管CA的老太太,由于特殊原因,她最疼愛的孫子已經三年沒有聯系老奶奶了。自打奶奶住院后也一直未露過面。老奶奶天天想孫子,日思夜想,茶飯不思,每況愈下。
于是,作為管床護士的我心軟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鼓起勇氣管這茬閑事——給老奶奶的家人打電話,輾轉了好幾個家人終于問到了她孫子的手機號碼。
第一次打,拒接;第二次,未接;第三次,下班后繼續打,電話終于接通了。我和老奶奶孫子說明老奶奶目前情況后,孫子終于答應來看奶奶了。
那一秒,我激動地飛奔到病房,把手機給老奶奶,讓她和孫子通話。老奶奶高興地握著我的手,一直說謝謝謝謝!過幾天一家人如期而至,都來看老奶奶了。
此刻,我想她了!
這是我在2017為老奶奶圓的一個夢。謝謝家屬的信任,謝謝自己的勇氣!給自己一次嘗試的機會,興許能讓病人獲得更大的快樂。作為管床護士的我就心滿意足了!
講述人:路橋醫院icu護士陳貝貝
3個月前,我來到ICU,認識了他——老譚。
3個月的相處時間,有了太多太多的回憶。
他有一個收音機我們經常給他放歌,他能聽“體面”聽到沉默,聽“說散就散”聽到眼眶發紅,我們說他是一個有故事的老譚;他有一只小黃鴨懸掛床頭,我們偶爾會說能把它給我嗎,他會猶豫,我們也會開玩笑的說老譚是“小氣”的老譚;我們問他喜歡某個護士嗎,當護士在場時他會點點頭,護士一走開他就搖搖頭,我們說他是一個可愛的老譚……
第一次看見他敬禮的時候才知道他曾經是一名軍人,失語的他無法用言語去表達內心的想法,他用他覺得最莊重的“敬禮”來訴說著他最深的想法。
我們說老譚你真棒,他會眨巴眨巴眼睛;從剛開始抗拒做霧化,到我們一拿霧化機器他總是自覺地抬起頭,我們給他豎起大拇指,然后他傲嬌地點點頭。他總是調皮的拿手去掀被子拔管,看到我們佯裝生氣的表情時,他總是像偷吃了糖的小孩趕緊抓住被子……
未曾想過那個最后的敬禮是你和我們最后的告別,也未曾想過給你拍的唯一一張照片成了我們此刻去懷念你的唯一一種方式。
我想你在生命的最后時光是幸福的,因為我相信你知道有一群人真正的關心著你。希望在天堂的你依舊快樂!
……
又想起最近接連出現的“兒科醫生不堪重負累病倒”、“天津某醫院兒科因全體醫生病倒停診”等新聞。
前段時間去看皮膚科,中午12點鐘“叫號屏”還是滿的。
我問,你們醫生中午都不休息的嗎?
“你說的是兒科吧。兒科沒辦法啊,換季小孩子生病太多了。”皮膚科醫生波瀾不驚,早就習以為常了。
目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現狀仍將持續一段時間,深化醫改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醫生需要濟世之心,患者也要有體諒之意。
為這群好醫生點贊轉發吧!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