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已寒,將為霜。
古人對寒露物候的描述是: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白露物候是“鴻雁來”,寒露物候是“鴻雁來賓”,說的是白露時鴻雁的遷飛工作逐漸啟動,寒露時遷飛工作陸續收尾。諺語說:“大雁不過九月九,小燕不過三月三。”是說大雁最遲(農歷)九月九,該走的都走了;小燕最遲(農歷)三月三,該來的都來了。
所謂“雀入大水為蛤”,是說深秋時節,人們難覓飛雀,但見海邊很多蛤蜊,其貝殼的紋和色與雀相似,便以為雀變成了蛤。這雖是誤解,卻是一種浪漫的生命觀:在時節的交替和季節的輪回中,生命并未凋謝,只是變換了存在的方式而已。想飛時,有翅,能高飛于天;想藏時,有殼,可深藏于海。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叢金”,凄凄寒露時節“菊有黃華”。雖然菊花被視為傲寒的標識,農歷九月也被稱為菊月,但還有一種花,往往被文人們忽視,那便是棉花。“寒露時節尾花收。寒露不收棉,霜降莫怨天。”
在農人的眼中,棉花才是秋季的“尾花”。所以農歷九月,也是人們的納棉之月、授衣之月。“吃了寒露飯,不見單衣漢。吃了重陽糕,單衣打了包。”
隨著氣溫的下降,“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寒露霜降節,緊風就是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已成往事,所以深秋又被稱為“窮秋”。
有人說,寒露,是秋天中的秋天。“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好吧,就在這清冽的日子里,觀賞秋天絢爛的“晚節”吧。
寒露·習俗
登高寒露時節,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是秋意漸濃,蟬噤荷殘。這個節氣往往與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相遇。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這個重要習俗——邀約親朋,登高望遠。
賞菊寒露到來的農歷九月又稱菊月,是菊的月份。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它的蹤跡。古書記載:“九月九日,采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
秋釣邊在我國南方,寒露時節告別炎熱,陽光和煦,正是出游、賞花、吃螃蟹、釣魚的好時節。由于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游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寒露·養生
寒露時節,氣候漸冷,日照時間相對減少,并且秋季特有的肅殺之氣容易使人們傷感,即秋愁。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可結伴外出游玩,登高遠眺,適當調節心情很重要。
寒露后,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增大,此時最易引發感冒。要適時添衣,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還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使身體長期處于一個良好的環境之中。
諺語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進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凍”了,要特別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涼氣侵入體內。最重要的是注意腳部保暖,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
為防“涼燥”,此時節應不吃或者少吃辛辣,宜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胡蘿卜、冬瓜、藕、梨、柿子、柑橘、石榴、香蕉等。
節選自《二十四節氣志》/宋英杰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