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大量入駐工廠車間里開始“智造”時,當民用無人機在天空中漫天探索時,我們什么時候能看到機器人在海洋世界里暢游呢?
這已經成為現實。目前,由浙江大學臺州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海底生物采收機器人,已經進入測試階段,并將于明年進行量產。
這也意味著,全國首臺民用海底生物采收機器人將在臺州問世。
據了解,我國近海海底漁獲采收作業,基本上是依靠人工長期潛水作業,勞動強度大,對潛水員的身體條件及工作經驗依賴性強,受氣候條件影響大,潛水員工作危險系數也較高。
那么,浙大臺州研究院研發的這臺海底生物采收機器人又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呢?
日前,在玉環的研發基地里,記者看到了這臺海底生物采收機器人。它由海底采收機器人本體和多自由度防爆機械臂本體組成。
海底采收機器人本體,結合了洋流特性和海底形貌,以及航行穩定性的邊界條件,不僅具有自航平衡功能,還具有類似坦克的特應型海底行走結構,還能適應牧場海底多種類別的物理特征。
而多自由度防爆機械臂本體,在綜合運用流體力學、機械學、工程設計學等理論之下,令防爆型機械手本體適用于50米水深環境,能結合目標海域的洋流特性和海底形貌,具備探測、捕捉、收納等功能。
“這臺海底生物采收機器人,集合了機器人技術、無人機技術以及水下光學技術,擁有3D場景再現、聲光輔助測量定位、靈活穩定的水下航行和高效能的海底生物采收等關鍵創新技術。”浙大臺州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汽摩配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王維銳博士告訴記者,更可貴的是,未來量產后,該機器人的售價預計在二三十萬元左右,這對于海底作業來說,是非常低的運行成本。
王維銳介紹,這臺海底生物采收機器人能依靠多功能機械手臂等作業裝置,可以實現水下取樣、海洋生物捕撈、替代人工在危險環境中作業。
換句話說,海底生物采收機器人能夠實現海洋牧場底生漁獲物采收的自動化、智能化,替代人工在危險環境中作業,大幅降低海洋牧場運營企業的運行成本,并顯著提高經濟效益。
同時,通過機器代替人工進行作業,還能極大地改善從業人員的勞動工作環境,從而提高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系數。
此外,通過水下智能裝備的研發應用及附加功能的不斷豐富,該機器人還可以快速向水下國防、勘測、救援、維修施工等方面進行推廣拓展,這都將有助于加快我市在海洋產業領域的技術積累,推動我市海洋強市的建設。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