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8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丁珊 通訊員 姚玲利)隨處可見的工廠,人頭攢動的市場……這樣的“臺州印象”深深烙印在每個外來客的腦海里。
臺州是民營經濟的發祥地,“民營印記”在路橋區尤為鮮明。自唐宋以來路橋商貿發達,形成“無街不市、無巷不販、無戶不商”的繁榮局面。
什么樣的土地,孕育什么樣的金融環境。從1988年創立銀座金融服務社,到1993年創立泰隆城市信用社,再到1995年創立路橋農村合作信用社,幾番蛻變發展,路橋擁有銀行業金融機構19家,小額貸款公司4家,新型金融服務機構(民間融資規范管理服務中心、民間轉貸公司)2家,融資性擔保公司6家;保險業金融機構20家;證券業金融機構8家。
朝著“中國小微金融服務之都”的目標,路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不斷優化,融資產品不斷豐富,融資體系不斷健全,正朝著打造“路橋經濟升級版”大步邁進。
觸角越來越細——“孕育與客戶交朋友的社區銀行模式”
這個夏天,20歲小伙子劉冠廷黑了幾度,眼神里也透露出成熟和淡然。他說,他的家鄉臺灣被贊譽為“中小微企業的天堂”,當他鉆進臺州車間、廠房,在寬窄不一的街巷中,用“咔嚓”聲定格這座城市神情時,突然嗅到和家鄉相似的氣息。
臺州和臺灣,僅是一字之差,但同樣擁有著肥沃而扎實的小微企業土壤,以及由這般土壤孕育而成的小微服務金融環境,無不洋溢著“草根”氣息和“社區”味道。
今年夏天,40名來自臺灣淡江大學、臺灣暨南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漂洋過海來到浙江臺州,在泰隆銀行、臺州銀行、路橋農村商業銀行(籌)等當地銀行,開展為期1個月的實習之旅。臺灣暨南大學財務金融專業的劉冠廷,是其中一員。
早上7時30分開門,晚上7時30分關門,這是他的第一個“沒想到”。根據安排,劉冠廷要在臺州銀行洪家支行業務部門學習。洪家個體戶、小企業主多,多數需要清晨起來。“個體戶開門做生意時間早,一直要忙到晚飯前才能盤賬。一般銀行的‘朝九晚五’難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以我們將營業時間改成7點30分上班,晚上也是7點30分下班。”師傅洪志淵向他解釋道。
師傅既是信貸員,又是電影放映員,這是他的第二個“沒想到”。拉開幕布,準備好放映機,村民們帶上小板凳就來了,好戲在瓜子聲、閑聊聲中開場,像極了兒時一起觀看露天電影。臺州銀行的客戶經理們,可不僅僅坐在那里看電影,他們借機在現場擺起攤位推廣“興農卡”,多的時候一晚上開卡30張;電影結束后,他們又把精心搜集的反假幣、反洗錢、打擊非法集資等案例講給村民們聽,這樣的“仲夏夜金融課”,十分受歡迎。
像這樣的“電影放映員”,臺州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還有很多個,并衍生出千奇百怪的“角色”:包粽子能手,廣場舞能手。“什么方式能更快地走近百姓,就學什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歸根到底就是與客戶交朋友的社區銀行模式。”臺州銀行路橋新大街支行行長曾麗娟一語道破。今年的熱伏天高溫頻頻觸底,她顛覆著人們對行長的刻板印象,往往辦公室的空調還沒打涼,就風一樣又出去跑客戶。“今年路橋舊城改造力度很大,我們琢磨著配合政府做點事,一般白天在拆遷辦做服務,晚上在社區放電影,清晨又去菜場換零幣。”
來自椒江洪家的個體戶老板徐世元,已經將路橋農村商業銀行(籌)科技支行作為雷打不動定點辦事的銀行。中午11時,記者正好碰到他辦理ETC業務準備離開:“這里服務到位,距離又近,材料帶帶齊辦理好很快的!”生活百事無所不曉之人,在臺州方言中有句凝練概括“百曉”,路橋農村商業銀行(籌)先后開展“百曉講堂、百曉走訪、百曉送貸、百曉駐勤、百曉爭先”等五大服務,有效實現了基礎金融全覆蓋。例如,2013年開始路橋農村商業銀行(籌)就要求客戶經理走村入企,做金融行業的“百曉生”,為村民和企業主送去金融服務的同時普及金融知識。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路橋就成立多家城市信用社、金融服務社等小法人金融機構。在創業之初,因為無法與國有銀行爭奪大客戶,扎根民營經濟、服務小微就成了他們的必然選擇。它們不僅延續著創業初期“服務小微”的優良基因,在發展“普惠金融”的主流之下,提出“向下走”的發展戰略,像經久不衰的大樹生長出粗壯、有力的枝丫,幾乎“無孔不入”地深入到社區、農村,將金融服務送給征遷戶、瓜農、五金戶面前。
路橋區金融辦於媛媛介紹:“近年來,路橋不斷鼓勵金融機構傾斜服務重心,將機構設置在專業市場、產業集聚地及農村地區,尤其是在城鄉結合部等金融服務薄弱的區域,引導區內銀行以發展科技支行、社區支行、小微專營支行等專營化金融機構為抓手,為小微企業提供就近、貼心的金融服務。”目前,全區金融支農支小覆蓋面不斷提升,全區個人貸款授信總戶數達10.2萬戶,占區域農戶總數的80%。
方式越來越新——“辦貸款速度快得像叫外賣”
“叮咚”,路橋新橋鎮鳳陽章村的村民章高春收到短信,他申請的50萬元貸款到賬了。從客戶經理上門到放款,不到20分鐘。
傍晚時分,章高春的廠房里,浙江泰隆商業銀行臺州分行路橋新橋小微企業專營支行客戶經理陳信羽掏出一個平板電腦,掃了一下他的身份證。隨著發出“嘀”的一聲,他過去貸過多少款,辦過幾張信用卡,有沒有逾期等內容,全都一清二楚。仔細核對后,陳信羽又點下“發放貸款”,章高春的手機短信隨即告訴他,貸款已經實時到賬。
“原先看別人貸款,要跑好幾趟銀行,準備許多材料,我只提供了身份證,然后根據銀行客戶經理的提示操作就完成審批了,真的很方便。”看著剛剛到的短信,章高春有點激動。
“以前我們只能承諾客戶3天放款,互聯網時代可以實現半小時放款。”泰隆銀行臺州分行行長元志衛說,“一個陌生的客戶,從現場申請,到核對客戶信息,審批開卡,泰隆實現全流程管理,一年不到已經辦了2萬多筆。看似簡單、順暢的辦款速度背后,支撐著的是一個信貸工廠。”
元志衛所說的信貸工廠,基礎在于背后金融大數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發揮著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信息航母的作用。臺州從整合部門數據入手,著力破解信息的不透明性,搭建起公益性的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這個平臺將市場監管、國稅、地稅等15個部門81大類1100多細項,覆蓋53萬家市場主體的7474萬條信用信息整合。
互聯網深入千家萬戶的今天,更多銀行業的小微金融服務方式也在悄然改變。臺州銀行推出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客戶服務移動工作站”,設立后臺作業中心,客戶經理人手一臺PAD,開啟了現場開戶、授信審批、理財認購、業務簽約一站式服務的客戶體驗新時代。6月底,臺州銀行前所社區支行客戶經理李新萍帶著一臺平板電腦,就完成一筆貸款業務的全部辦理流程,大光明光學有限公司的楊金來這樣評價:“辦貸款速度快得像叫外賣。”
在鼓勵金融機構傳統風控基礎上,不斷利用大數據分析,不斷提升風控水平。例如,臺州銀行開發出信用風險內部評級系統,通過評分卡提升客戶風險識別能力;泰隆銀行利用多年積累的客戶交易信息數據,在傳統“三品三表”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化、模型化、標準化改造微貸技術,降低風險成本。
如今,在路橋,根據客戶的融資需求,臺州各個金融機構從還款方式、擔保方式、拓寬質押物范圍等方面,不斷提升小微金融服務能力。例如,賣燒餅有“燒餅貸”,想隨借隨還有“融e貸”,想緩解還款壓力有“接力貸”。臺州銀行“小本貸”,貸款額度2000元至30萬元,幾乎不設客戶門檻,只要有創業意愿,又有一定勞動技能,持續經營3個月時間,就可以帶上身份證申請貸款。
隨著普惠金融的深入,路橋金融業服務群體更加平民化和無差別化。“不管是一間店鋪,一間作坊,還是林權、商標權,哪怕什么都沒有,只要有一雙勤勞的雙手,都可以成為我們這些‘草根銀行’的貴賓。”臺州銀行相關負責人說。
圖景越走越近——“要打造中國小微金融服務之都”
“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營造金融環境上,路橋區不斷加大服務力度。早在2010年,路橋區率先建立正科級單位的區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2013年,路橋區又建立了金融創新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區長親自掛帥,并提出要打造“小微金融服務之都”的工作目標。要求金融辦、經信局、市場監管局、商務局、公安局、法院等有關單位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并建立每月報送信息制度,及時掌握資金鏈困難企業、非法集資案件等相關動態。
2013年10月,省政府出臺了《浙江省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旨在通過3至5年的努力,構建與臺州民營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小微金融服務體系。同年,路橋區正式成為浙江省海峽兩岸小微金融合作創新實驗區。路橋區委、區政府以此為契機,通過搭建示范平臺,架設銀企橋梁、主動跟蹤服務等有效舉措,把金融業確立為當地四大產業金名片之一。
為引進先進服務理念,更全面精準地為小微貸款需求者服務,路橋農村商業銀行(籌)花高薪從臺灣引進了資深銀行從業者,將路橋農村商業銀行(籌)的信貸技術與臺灣中小融輔有限公司的輔導顧問服務進行深度融合,全權委托臺灣中小融輔公司對小微貸款中心進行管理人員提拔和客戶經理招聘,并引入微貸技術,采用“信貸工廠”的模式,批量發展小微客戶。
以“國家級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為契機,路橋區高度重視,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專門召開全區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工作座談會,印發《路橋區打造小微金融創新區2016年度重點工作責任分解》,將全年金融創新重點工作進行責任分解,明確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確保各項創新工作有序開展。
今年年初,為加快推進改革創新步伐,路橋區重新修訂出臺《臺州市路橋區人民政府關于扶持地方金融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強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區內金融機構特別是4家地方法人銀行,做專、做精、做優,引導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
站在新的起點,路橋金融也正煥發新的光彩。早在《路橋區服務業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要形成“一街一區”為核心,其它地區金融服務均等化發展的多層次金融空間布局。金融集聚區項目已于2015年9月動工建設,泰隆銀行、臺州銀行、路橋農村商業銀行(籌)3幢建筑于中心大道世紀廣場之后一字排開,形成3幢建筑高98米的塔樓式高層建筑群。通過金融集聚區引導路橋區金融產業從局部分散發展轉向中心區域集聚發展轉變,強化城市核心區建設。通過若干年努力,使之成為金融機構齊全、融資渠道多元、金融服務高效、金融環境誠信的區域性金融集聚平臺。
站在城市綜合開發片區的中軸線上,雙水路兩側的星光耀廣場、居然之家、中盛城市廣場以及金融集聚區交相輝映,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處處呈現出新城的靚麗景色。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