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6月2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徐子淵 李攀 羅亞妮 縣委報道組 張肖斌)哲學家曾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中國共產黨建黨96年,之所以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在去年尋訪的基礎上,今年“七一”前夕,浙報集團臺州分社聯合臺州市委組織部、仙居縣委組織部再次發起尋訪在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活動。尋訪他們,不是簡單地記錄歷史,而是從他們的故事里,探尋忠誠堅守的源泉,找到催人奮進的力量。

“七一”前夕尋訪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
信仰,是一輩子的堅守
信仰,不是虛無的空談,它一定歷經歲月的洗禮、苦難的磨礪,卻依舊初心不改、本色不變。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從不會被歷史的煙云和喧囂的塵世所掩蓋。
在去年尋訪的基礎上,今年“七一”前夕,本報聯合臺州市委組織部、仙居縣委組織部再次發起尋訪在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活動。
戰爭年代,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送情報、勇沖鋒,縫軍衣、納軍鞋;和平年代,他們解甲歸田,躬耕鄉野,奉獻余熱。
他們的共同信仰,堅守一輩子,影響幾代人。我們這次與老黨員的對話,不是簡單地記錄歷史,而是想從他們的故事里,探尋忠誠堅守的源泉,找尋催人奮進的力量。
重溫紅色記憶
70年,他未落下一筆黨費
人物名片:楊森毫,男,90歲,1948年入黨,仙居橫溪鎮后山根村人
坐在農家小院里,楊森毫陷入回憶,微風拂過斑斑白發,嘴唇嚅動,說到動情處,淚水模糊了渾濁的雙眼。眼前,一群“學生”捧著筆記本,凝視著老人,靜靜聆聽一段歷史。
門前屋后,板凳課堂,村里的老黨員當“老師”,村干部做“學生”。這是當地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中的一堂特殊黨課,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我參加過淮海戰役、遼沈戰役、抗美援朝戰爭,頭上的傷疤、手上和腿上的傷痕都是那時候留下的……”老人低沉的聲音把所有人的思緒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他和黨結緣,經受過槍林彈雨的生死考驗。
楊森毫參軍時才20歲出頭,在部隊里他的年紀最小,班里的戰友管他叫“楊小楊”。“當時很多戰友都入黨了,我也想,就去找營長。”楊森毫回憶,營長一字一頓地告訴他,想成為一名黨員要不怕死,得立戰功。
有了營長這句話,部隊發起沖鋒時,戰友們常常看見瘦瘦小小的“楊小楊”拼了命往敵人陣地上沖。一次戰斗中,敵人一座堅固的碉堡成為釘子,楊森毫抱起炸藥包,在戰友的掩護下,干脆利落地炸掉了碉堡。1948年,21歲的楊森毫終于如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行軍作戰,居無定所,條件惡劣的時候,糧袋里翻不出一粒米。楊森毫老人說,就算再苦,他和戰友也不會去拿群眾一針一線,甚至不愿敲老鄉家的門,只是摘了樹葉揉一揉就下肚充饑。
退伍還鄉后,修筑村道、景區建設、籌建幼兒園……楊森毫都會從自己不多的工資中捐出大部分,幫助村里搞發展建設。入黨近70年,他沒有落下一筆黨費。這些付出和珍藏了大半輩子的軍服、熠熠生輝的勛章一樣,都是對黨忠誠的見證。
后山根村黨支部委員楊文金坐在老人身旁,邊聆聽那段戰爭歲月,邊飛快地做著筆記。這堂特殊黨課讓新上任的村兩委班子成員都倍感鼓舞和激勵。
楊文金由衷感慨,革命戰爭年代,老一輩共產黨人正是依靠堅不可摧的信仰,堅持斗爭、奮斗不息,才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現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要牢記黨員使命,堅定理想信念,時時處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高水平譜寫“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浙江篇章貢獻力量。
傳遞堅定信念
90歲,她想再看一次升旗
人物名片:樊妙丹,女,90歲,1944年入黨,仙居湫山鄉雅溪村人
湫山鄉雅溪村,地處臺、麗交界,是臺州最西部的一個村,群山環抱,山水秀美。這個以燈籠聞名的小山村是一個革命老區村,解放前夕就有42名黨員。在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召開時,全村幾乎家家戶戶掛起紅燈籠喜迎盛會。紅色,滲透在村民們的血液里。
我們此行尋訪的老人叫樊妙丹,曾擔任村里的支部委員、婦女主任,也是當地目前為數不多還健在的老黨員。鮐背之年,太多記憶早已被時間抹去,但只要一說起自己當地下交通員的往事,老人的眼里便閃著光。
生活在舊社會,樊妙丹在很小時候就要出門挖野菜、摟草、撿樹枝,還未成年就被送到別人家里當童養媳,“直到共產黨的隊伍來了,打土豪,分田地,我們窮苦人總算盼來了救星。”
從小在山里長大,熟悉地形,樊妙丹主動請纓,幫助地下黨傳遞情報。“信來了,我光著腳沿山路跑去送。小紙條都藏在內兜里,要是路上遇到敵人,就把紙條吃掉,絕對不能讓消息外露。”
盡管危險重重,但樊妙丹堅定地相信,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有新生活。抱著這樣的信念,樊妙丹瞞著家人悄悄地入了黨。
采訪中,老人突然打斷了對話,握住記者的手,“我有個請求,組織上能不能考慮?”
她說,自己年紀大了,行動也不方便,已經很久沒有參加升國旗儀式。
是心結,也是情結。
得知老人的這一心愿,當天,湫山鄉的干部們就帶著老人來到湫山中心學校,一起參加升旗儀式。一頭銀發的她,在稚氣未脫的孩子們中間顯得有些特殊,她是這場升旗儀式的特邀嘉賓。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當國歌響起,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臺下,老人努力抬頭、再抬頭注視著國旗,直到旗幟在空中舒展、飄揚。“圓了,圓了……”老人轉過身,推開村干部來扶她的手,一步一步向著前方走去,高興的樣子讓在場所有人都感動萬分。
離開雅溪村時,我們問老人,為什么那么想再看一次升國旗,她的答案很簡單:“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作為黨員,要永遠記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仙居縣委組織部的干部告訴我們,近年來,仙居集中收集新中國成立前入黨老黨員的“微心愿”,在媒體上發布,動員社會上的志愿者主動認領,幫助他們圓夢。而他們的心愿幾乎少有提到自己的生活,看一場紅色電影、參觀美麗鄉村建設、赴解放一江山島紀念館“找尋記憶”等大大小小400多個“微心愿”,都關乎黨的建設和城鄉發展。
奉獻一生力量
那天,他牢牢記在了心底
人物名片:朱小香,男,92歲,1946年入黨,仙居上張鄉楊柳下村人
“正月里來草芽兒鉆,紅軍不怕過草地……”在楊柳下村,附近的村民聽到這樣的歌聲都知道,準是朱小香又在傳唱紅色歷史了。老人不識字,卻自己編出了一首首記錄過往歲月、歌唱美好新生活的歌曲。他說,用歌唱的形式能讓更多人了解過去,珍惜當下。
事實上,朱小香老人本人就是一段活的紅色歷史,他曾參加過游擊隊,在上張鄉一帶打擊惡霸豪紳、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清鄉”“圍剿”。戰斗中,朱小香的左腿受傷,自此落下病根。
和很多我們尋訪到的老黨員一樣,92歲高齡的朱小香已經很難再回憶起許多事情的具體細節,但1946年2月23日這個日子,他始終牢牢記在心里,因為這是他入黨的日子,入黨地點在奶吾坑自然村,其中一位入黨介紹人叫王中勝。
新中國成立后,朱小香當過村黨支部書記,為山村發展貢獻力量。即使卸任了,他依然關注著村里的工作。
村干部說,有些工作,村民不理解,老人帶頭干;有人不配合,他一遍遍上門做思想工作;村里開展“五水共治”,他甚至拄著拐杖,沿著河道一瘸一拐地巡河。
為黨的事業奉獻了一生,朱小香卻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唱山歌也好,參與村莊建設發展也好,他說,只要自己身體還能動,就不會停下腳步。
仙居縣委組織部的干部告訴我們,為了讓老黨員們更好發揮余熱,全縣遴選了20名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按照他們的能力特點、工作經歷,成立了“五水共治”、綠色發展、信訪維穩、多城同創、重點項目建設等5個經濟社會發展“咨政團”,主動建言獻策。
目前已召開過各類“咨政會”100余次,累計化解矛盾糾紛150余件,協調幫助解決各類難題60多個,有力助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忠誠和信仰,是他們最大的能量。
在上張鄉仙居縣委舊址旁,一棵參天樟樹亭亭如蓋,需三五個人才能圍抱起來。這棵樹就這么靜靜佇立著,這里的水土涵養了它,它的根也緊緊扎在這里,如同我們黨始終和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