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小學課本里有一篇關于楊梅的課文,名叫《我愛故鄉的楊梅》。文中有句關于楊梅的描述,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文中說道:有一次楊梅吃得太多,發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
悠悠初夏,這酸甜的誘惑又如期而至了。
談及楊梅,大家都會想到仙居的東魁楊梅,卻鮮有人知曉,黃巖才是東魁楊梅的發源地。
“東魁楊梅”原不叫東魁楊梅,稱東岙大楊梅。在黃巖區江口街道東岙村,有一棵樹齡在130年以上的野生楊梅,它的16株嫁接后代的樹齡也過了100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當地人特意進行人工繁殖和培育實驗,取得很大成功。1979年浙農大在編寫《果樹栽培學概論》時把它定名為“東魁”,并單獨列為一個品種。而那棵野生楊梅樹,因此被稱為“東魁之祖”。
1980年,東魁楊梅得到推廣。1981年至1983年,單東岙大隊就育苗達83000株之多,臺州各地育苗超過10萬株。澄江也有大片的楊梅林,尤以臨西村的羅幔楊梅最具代表。
六月,夏意漸深,山間的林木變得愈發青翠。離楊梅正式上市的日子越來越近,臨西村的楊梅種植大戶金從寶和妻子每天都要上山去看看自己家種的180多棵楊梅樹。
金從寶年少時就跟隨著父輩們從事楊梅種植,從他真正接手且獨立管理這滿山的楊梅樹,也有20多年了。據金師傅介紹,為了更好地發揮東魁楊梅的品種優勢,人們還想出了一個“美麗”的辦法。
當新娘穿上婚紗,走在幸福的紅毯上,她頭頂披著的潔白頭紗灑下了一地的浪漫。我們的楊梅樹到了每年的5月中旬,也會披上一席“白色頭紗”。“頭紗”下的楊梅因此有了一個詩意的名字——羅幔楊梅。
2010年,臨西村在農林局和街道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的支持下開始進行“羅幔楊梅”種植實驗,材料和方法隨之一點點改善,從最初的竹架布帳慢慢地演變為如今的鋼架紗網布,從當時的單掛羅幔演變為垂掛羅幔與塑料膜置頂相結合。
為楊梅樹掛上羅幔,可以有效防止果蠅在梅果成熟過程中產卵,同時可以防風防雨,減少楊梅因天氣原因造成的損失。
這樣一來,羅幔楊梅比起其他楊梅產量高出30%—40%,效益也翻了將近一倍。最重要的是有了羅幔的保護,這段時間里,楊梅不需要打農藥,羅幔在晴天具有遮光保濕的作用,雨天具有避雨保溫的作用,有利于楊梅果實發育,從而充分保證了楊梅的品質。
楊梅采摘前40-50天便掛上羅幔,停止一切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營養液的使用。所以成熟期采摘下來的每一顆碩大酸甜的楊梅,都是一顆顆真正的“放心梅”。動心的食客們,只管放心地敞開了吃!
山坡上的楊梅樹披上羅幔之后,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人們遠遠地就能發現它們的身影。
掀開羅幔,走近楊梅樹,看到的又是另一番風景。點點紅色,綴滿了碧綠的枝頭,一顆顆色澤飽滿的楊梅猶如可愛的小精靈,生機活現。
楊梅成熟是由青到紅的過程,不過熟透時會紅得發紫、發黑。羅幔隔絕了小部分的陽光,羅幔內的光線較之夏日露天炙熱的陽光,稍顯柔和,映襯出了羅幔楊梅別具一格的韻味。
拿起一顆,放入嘴中,滿口生津,實乃夏日開胃佳品。咬開果肉的一瞬間,唇舌也被染上了汁水鮮紅的顏色,酸甜滋味伴著果香肆意挑逗著味蕾,直叫人欲罷不能。
如今,臨西村羅幔合作社的可口楊梅已遠銷香港、廣州、深圳等地,每年都有大批的水果商戶上門來采購。這殷殷紅果,著實為村民打開了一條致富路。
唐代宋之問有詩:“冬花釆盧桔,夏果摘楊梅。”所以就不要錯過這場與羅幔楊梅的浪漫相遇了,錯過可要再等上一年哦!靠譜的小仙女已經為大家準備好澄江范圍內各個楊梅合作社的聯系方式,各位吃貨們可以招呼上小伙伴,一同動身前往,解解獨屬于初夏的口腹之欲。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