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6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趙靜 區委報道組 周薇薇)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故鄉;每一個村落,都是一個群體的精神家園。
馮驥才說:“中華文明最遙遠綿長的根就在村落里。”有的地方的古村落淪為“空巢”與“棄巢”,有的古村落按建城市的套路建設新農村,弄得千村一面,反而加速衰敗。
但走進黃巖的這些古村落,看不到大拆大建的景象,只看到原址、原狀、原物、原汁原味,人們“詩意地棲居著”。他們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資源,堅持不扒房、只修復,就地取材,留下村莊的時間痕跡;堅持大樹不砍、河塘不填,適度調整,敬畏村莊的原有肌理。
片石磚木,都是那鄉愁的寄放
在黃巖嶼頭大山疊翠中,800年的古香樟忠實守衛著沙灘村,如鑒池塘倒映著天光云影,這個延宕近千年的古村落生機煥發,又有黃發垂髫、田桑炊煙,怡然自得。
三年多前,沙灘村同很多偏僻山村一樣,幾近空心。這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落,似乎面臨一種命運:過不了多少年,人沒了,村也就沒了。
自2014年實施古村落保護計劃后,在同濟大學團隊的指導下,歷史遺存豐富的沙灘村成了“太尉殿道教文化、柔川書院儒家文化、近現代建筑文化、中醫養生文化和傳統農耕文化”等五大文化集聚村落。當地村民按照原建筑輪廓,對已經破敗的院落進行修復,廢舊建筑留下的瓦片、磚塊等用于道路鋪設,并融入設計靈感,使穿巷而過的小路呈現出不同模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鄉公所、糧倉、獸醫站,經過立面改造、內部修繕、新功能植入和景觀環境布置后,紛紛改頭換面,成了一間間民宿、酒坊、茶亭等。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都進行集中納管,實現了生活污水零排放。村莊最細微的美,都得到了尊重。片石磚木,都重新派上用場,成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寶貝。
沙灘村村民黃秀琴不禁感慨,“以前村子到處破破爛爛,現在各方面建設都跟上,感覺大變樣,住得更舒服了,還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來游玩。”
古樸安靜的黃巖寧溪鎮烏巖頭村,被規劃打造成主題體驗式旅游特色村落;古時商鋪林立的北洋鎮潮濟村,突出商旅主題,凸顯民俗風情,修舊如舊,建新如古;始建于北宋年間、有著近九百年歷史的富山鄉半山村,被定位為“仁山、智水、安居,生態休閑旅游基地”;布袋坑村始終保持著溪石配木材的臺州山鄉建筑風格,被外界譽為“21世紀的世外桃源”……
讓歷史遺存與百姓生活共融,如何深度挖掘古村落中凝結著的傳統文化基因,探索每個村落的主題定位,因地制宜實施改造,是歷史文化古村落能否再生活力的關鍵。
黃巖區農辦林再華科長告訴記者,黃巖目前重點打造的11個歷史文化村落,普遍都是依托山水資源巧妙衍生的自然古村。“我們在保護利用過程中,充分考慮各個村落不同的歷史文化內涵、區位優勢、居民影響力等因素,使每個古村落都各具特色。”
煙火人家,都是那鄉愁的滋味
在潮濟村,年逾60的蔡莫杰重拾手藝,在老街賣起了棕棚床;屠文君則開了家叫“老屠油漆”的店,生意也不錯。
潮濟古村曾是黃巖水道交通和山區平原貨物中轉之地,商賈云集,貨貿繁榮。上世紀60年代,長潭水庫大壩合龍斷航,基于水運的潮濟古村開始衰落。
如今,這個沉睡的古村蘇醒了,鵝卵石鋪就的百米古街被打磨一新,酒肆、茶館、中藥店擦亮塵封的老店招牌。每個假日就是古村的“集市日”,四方游客共同“趕集”。
剛出爐的烏飯麻糍,透著熱氣兒,空氣中熏騰著草本的清香與糯米的甜味。村里還引進土法釀酒、烏木雕刻等商業項目,設立書法美術攝影作協四大協會創作室等,利用市場力量使古村落文化與現代商貿相結合,做活文化與經濟的互動文章。
沒有了村落里的原住民,縱使滿眼修舊如舊的古建筑,它們所承載的信息也會疲乏蒼白;創造了再豐富的民俗形態、再獨特的傳統技藝,也只能失去活態傳承的生氣,成為寂寥的記憶。在黃巖,歷史文化村落首先是“活著”的人居環境。
推開烏巖頭村文化禮堂的大門,“鄉愁記憶”撲面而來:農耕文明、民俗體驗、文化走廊、民國印象,各個展示空間,濃縮著鮮明的烏巖古韻。七旬老人陳錫潮,過去幾十年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從村里實行保護利用后,外來游客逐漸增多,自家種的農產品被搶購一空后,還樂滋滋地當起了義務導游。
在布袋坑村,戴華彩未曾想到,她家的白饅頭會在回到古村之后,名聲大震。嘗過味道的村外人口口相傳,引得山下的城里顧客趨之若鶩。假期如果沒有預訂,她家的饅頭未必買得到。這等盛況,是她和丈夫黃官元之前在城里開店時,無論如何不敢奢望的。此外,布袋坑村民古法炮制的鹵水豆腐、糯米酒,也是游客們津津樂道的。
人是傳統村落里的“靈魂”,只有靈魂復蘇了,村落才有活力。改造提升后的古村落,不斷有新鮮的面孔、全新的業態涌入,村民們的腦子也開始活躍起來,將水果種植等傳統農業與服務、民宿、餐飲等休閑旅游產業相結合,推動一二三產融合。代代傳承的,除了民俗技藝,還有民風美德、鄉愁記憶。生活在其中的村民與來來往往的游客一起再現了昔日繁華。
煥顏重生,都是那鄉愁的記憶
作為全國第一個在全省范圍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的省份,浙江近4年來,先后啟動172個歷史文化村落重點村、868個歷史文化村落一般村的保護利用項目。在黃巖的實踐與探索下,坐落于此的歷史古村落煥顏重生,以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為契機,擔負起傳承傳統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為全省乃至全國古村落建設提供了范本和經驗。
心有丘壑,落棋無悔。每一步,黃巖都走得那么謹慎,走得如此堅定。
2016年6月初,全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現場會在黃巖召開。
2016年7月27日,黃巖專門成立了專業平臺公司——黃巖區美麗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社會參與,多種資產投入,采取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將黃巖所有美麗鄉村精品村、古村落、古民宅、可開發利用的景區,以及面積400多平方公里的長潭區域統一開發利用。
2016年8月10日,黃巖一口氣與北控水務集團、上海愛必儂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巔峰嘉業旅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攜手推進黃巖全域旅游發展,打造美麗經濟,爭創美麗鄉村示范區。
2014年以來,黃巖先后成功創建省級美麗鄉村先進區、省級生態區和省級森林城市。目前,全區已對17個歷史文化村落進行保護開發,其中2個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4個村被列入“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名錄。
隱匿在鄉里民間的古村落,它們是時間停留、歷史沉淀、文化積蓄的瑰寶。“古村落保護不僅僅是修復、保護古建筑,最根本的是要保護‘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看得見鄉親’的鄉村生活,再造融通歷史和當下的活態鄉村生活。”浙江省社科聯副主席邵清曾說。
因此,古村落建設既要傳承鄉土文化,順應廣大農民群眾對文化的熱切期盼,在加強對傳統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護基礎上,整體推進古建筑與村莊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傳承,凝聚人心,確保記住鄉愁、留住記憶。
這是一場可持續發展的漫漫長途,是“兩山”理論在黃巖的具體實踐。黃巖以滿腔的熱情和摯愛重新審視域內的古村落,以美麗鄉村轉型升級為契機,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從“物的美麗”向“人的美麗”邁進,改善鄉村生活生產方式,構筑新經濟時代下古村落的經濟布局,讓這里,歷久彌新,雋永依舊。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