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溫嶺石橋頭鎮中學,如果經過你身邊的學生忽然唱起了越劇、舞起了身段,千萬別覺得驚訝。因為,這所學校里的近600名學生,人人都會唱越劇。
在這里,處處可見越劇文化:墻上掛著越劇劇目賞析,廣播里播放著越劇唱段;學校不僅有專門的越劇社團、精心編寫的越劇教材、每周一次的越劇課程,還經常舉辦各種越劇演出、越劇征文比賽,吸引了一些專業戲曲院校前來招生。
越劇,已經融入這所學校的日常。這一切,源自一個愛唱越劇的校長,以及“越劇+”文化傳承模式。
興趣+責任越劇文化進校園
每周日下午,是石橋頭鎮中學“丹桂越劇社”的學習時間。6月18日下午1時,社團的30多位學生準時來到音樂教室,學習《梁祝·樓臺會》選段。
講臺邊,全神貫注拉著二胡幫學生們伴奏的中年男子,便是校長吳光輝。
他是當地的“超級戲迷”,平時喜歡和票友唱唱戲。2013年,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過把癮”欄目來到臺州。在朋友推薦下,吳光輝參加選拔并進入前20強。攝制中,主持人對吳光輝說:“不管比賽結果怎么樣,希望你可以把戲劇帶進校園,把這項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深深地觸動了他,也讓他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把這項傳統文化在學生間推廣?
2013年10月,吳光輝在學校成立“丹桂越劇社”,招募了第一屆20多位學員。每周日,由吳光輝和音樂老師劉滿華擔任任課老師,選擇朗朗上口、輕松愉悅的越劇唱段進行教唱。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要求加入學習。
14歲的陳欣依學習成績在年級里名列前茅,上學期加入了越劇社,已經學會了十多個唱段。今年春節,學校舉辦師生越劇專場演出,她憑借一曲高難度的《陸游與唐琬》片段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習越劇可以陶冶情操,越學越覺得喜歡。”陳欣依說。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吳光輝一方面專程去校外聘請名師、名票友來學校教課,一方面派音樂老師參加省級專業培訓。經過近4年的不斷提升,“丹桂越劇社”已經培養出一批頗具專業水平的學生,更吸引了浙江越劇院等專業院團前來招生,已有7名學生考上了嵊州藝術學校。
越劇+德育弘揚美德學做人
社團的成立,帶出了一批有潛力的學生,也幫學校摘得了不少榮譽。但吳光輝認為,越劇文化進校園,目的不是為了讓一部分學生學會唱越劇,而是要超出藝術教學本身,與德育結合起來,讓全校師生都參與進來。
如今,越劇已經普及到學校的日常教學中。每節音樂課,老師用15分鐘時間教學生唱經典曲目;每周一、三、五下午第一節課的課前唱時段,全校一起合唱越劇。目前,石橋頭鎮中學已形成人人傳唱越劇的氛圍。
都說“人生道理盡在戲曲百態”,越劇經典曲目講述了很多人生道理,弘揚傳統文化,傳遞正能量。
“讓學生接觸劇目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吳光輝帶領老師們用了兩年多時間,編寫了《越劇綜合實踐課程教材》,將越劇的起源、流派、劇目等多項內容悉數闡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越劇藝術。
對于越劇經典劇目,更是需要重點解析。學校的走廊墻壁上懸掛著“越劇大戲劇情解讀”展板,通過了解曲目,感悟做人道理。比如《五女拜壽》告訴我們,盡孝道是人性之本,不可為名逐利而放棄這一人性之本;《貍貓換太子》告訴我們,為人要正直,要忠于國家……學校常常將這些德育內容作為主題班會的活動之一,并通過寫觀后感、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越劇,學會做人。
越劇+古詩傳統文化潤心田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不久前,石橋頭鎮中學20多位老師在學校表演了《越韻古詩大聯唱》,用越劇曲調演唱了《山行》《涼州詞》等10首古詩,婉轉優美,朗朗上口。
老師們認為,推廣傳統文化,要挖掘展示傳統文化的美,將傳統文化元素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越劇是非遺,古詩是國粹。”在吳光輝看來,用越劇來唱古詩詞,既推廣了非遺,又弘揚了傳統文化,還培養了孩子們學習古詩的興趣,一舉數得。
從2016年開始,學校把越劇藝術和學習古詩詞結合起來,推出“越韻詩詞”教學。吳光輝說:“用越劇曲調為學生課本中的古詩詞譜曲教唱。在教授古詩詞的同時,也推廣傳承了越劇藝術,將傳統戲曲和古代文學很好地貼合在一起,符合學生學習興趣和需求,一舉兩得。”
這樣的做法也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江文欣說:“用越劇來唱古詩詞,感覺古典又特別,還更利于背誦。”
持續多年的越劇推廣,學校成為了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傳承教學基地,更被教育部評為“中國藝術教育百佳名校”,校園越劇文化氛圍已蔚然成風。“希望通過我們的越劇文化德育教學,讓傳統文化浸潤心田。”吳光輝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