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臺州新聞 正文
浙江省第五批非遺項目名錄公布 臺州11個項目入選
2017年01月19日 來源: 臺州市文化館

  日前,浙江省人民政府發文,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98項,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十大類項目。臺州市有11個項目入選,入選數居全省第三。其中,傳統舞蹈類2項,分別是黃巖區的院橋高臺獅舞和溫嶺市的天皇花鼓;曲藝類1項,玉環縣的鼓詞(玉環鼓詞);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3項,分別是黃巖區的南太極拳、臨海市的縮山拳、天臺縣的天臺山易筋經;傳統美術類2項,臨海市的臨海犀皮漆藝、路橋區的路橋保安剪紙;傳統技藝類2項,臨海市的夾苧脫胎漆藝和天臺縣的“一根藤”制作技藝;民俗類1項,溫嶺市的石塘元宵習俗。

  近年來,臺州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和非遺工作機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制訂實施項目保護規劃,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文化強市、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作出了努力和貢獻。目前,臺州已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0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99項。此次公布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種類齊全,特色鮮明,傳承良好,是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體系的有力補充和提升。

  院橋高臺獅舞

  (傳統舞蹈)

  院橋高臺獅舞起源于清代初期的黃巖院橋,是在九張八仙桌搭成“品”字型高臺上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院橋高臺獅舞突出武舞一體,獅子表演時有撲跌、跳桌、朝拜、鉆洞、戲球、跳樁并在梅花樁上坐頂,上肩,繞樁等高難度動作,又講究獅子表情,愕、怕、喜、怒、擦癢、舔毛等,是一項集民間舞蹈和傳統武術于一體的綜合藝術。

  天皇花鼓

  (傳統舞蹈)

  天皇花鼓源于安徽鳳陽,后流傳于溫嶺澤國天皇村而得名。是一種邊歌邊舞的傳統民間舞蹈。天皇花鼓以江南民間小調為基礎,由民間藝人創作填寫曲詞,用方言俚語演唱,表演上糅合了傳統戲曲動作,以胡琴伴奏,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表演風格質樸細膩、幽默詼諧。

  玉環鼓詞

  (曲藝)

  玉環鼓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溫州鼓詞在流傳過程中所派生的、用臺州方言(太平話)演唱的一種地方曲藝。以一面扁鼓、一張詞琴、一副三粒板【又稱押瑟】、一塊抱月為伴奏樂器;以說、表、彈、唱為主要表現手段;以一人演唱多角色的方式,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語言特色,輔以恰如其分的表情和動作,是一門長于抒情、善于敘事的說唱藝術。

  南太極拳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南太極拳根據流傳黃巖民間的太極拳和南拳挖掘整理、加以發展而形成的拳術。它共分6路,有66個招式,拳法柔和敦厚、開合有序,其特點是:突出韌勁,動作猶如古藤百折;重心低,步法穩健,樸實敦厚,運用“扣”與“刁”等多變的手法,以技擊為核心,內外兼修,精氣神統一,健身防身可兼得。

  縮山拳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縮山拳因“縮大山之力聚于拳掌而發之”而名,。相傳為元未臺州農民義軍首領方國珍所創,是最有特色的浙江地方拳種之一。它運用拳、掌、肘、肩、腳、髖、頭等人體部位出擊,以快捷短打為主,以貼身纏、靠、肘膝并用為主,利用空間小,適合山地、泥地、船上和室內等地方施展。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拳經捷要編”中“三十二式擊技法”吸收了縮山拳的拳步法。

  天臺易筋經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天臺山易筋經,即通過吐納貫氣,引拉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延筋舒脈,以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方法。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天臺山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達摩撰寫了《易筋經》,原系道家導引之術,后被推為中國氣功健身的經典。這是一種內外兼練的醫療保健養生功法,適合中、青、老年人群習練,有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健身功效。在國家體育總局推廣的健身氣功新功法中,易筋經位居其一。2016年6月,天臺縣被中國健身氣功協會授予“中國易筋經傳承地”。

  路橋“保安”剪紙

  (傳統美術)

  路橋保安剪紙是道教舉辦“保安”習俗活動中所使用的一種裝飾性主題剪紙,即祈福求安的剪紙。“保安”剪紙從題材分也有三類:一是吉祥圖案剪紙;二是傳說戲劇剪紙;三是生產生活剪紙。路橋保安剪紙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寄托了實現美好的愿望。

  臨海犀皮漆藝

  (傳統美術)

  臨海犀皮漆藝是因漆器表面的紋樣像犀牛肚臍眼周圍的皮紋,故名。臨海犀皮漆藝它將不同顏色的漆料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構成不同漆層的花紋,漆料干燥后再經打磨,從而產生出色澤亮麗、光滑異常、自然生動的藝術效果,是我國髹飾漆藝中獨具特色的一種。中國漆藝專業委員會周石教授評價臨海犀皮漆藝是“中國當代在傳統漆藝領域在恢復發展的唯一案例。”

  “一根藤”制作技藝

  (傳統技藝)

  “一根藤”就是依照設計好的圖案,把許許多多木條,通過榫卯連接成成一根無頭無尾的盤曲藤狀的線條,委婉多姿,回環穿插,承轉啟合形成各種吉祥的圖案。常用的圖案有花瓶插戟、獅子嬉球、葫蘆寶瓶等,運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表達幸福綿長、吉祥美滿的寓意。“一根藤”制作技藝不僅凝聚著民間工匠的藝術創造力,更是寄托著人們對吉祥平安的美好向往。

  夾苧脫胎漆藝

  (傳統技藝)

  夾苧脫胎漆藝是采用青絲泥制胎,用苧麻布逐層裱褙,待陰干再經二次脫胎后,加以打磨、髹漆、研磨的一種手工漆藝。它集泥塑、夾苧、脫胎、髹漆、彩繪于一體的民間傳統工藝。具有質地輕巧,經久耐放,防水、防潮、防蟲蛀,耐熱、耐酸、耐堿等優點。

  石塘元宵習俗

  (民俗)

  石塘元宵習俗,隨閩南移民遷入,已有300多年歷史,當地俗稱“扛火鑊”。是溫嶺石塘漁民在元宵期間以“驅邪辟邪、保平安、延續生命、慶豐收”為目的,以扛火鑊為核心,混合扛臺閣、魚燈、舞龍、踏地故事等表演的漁區傳統節日巡游活動。該習俗體現了漁民崇拜大海和與之和諧相處的積極心態,成為漁民文化和情感的連接紐帶,表達了漁民對平安生活、漁業豐收的渴求。

原標題: 臺州11個項目入選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標簽: 傳統 非遺 名錄 公布 入選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