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黃巖城北的唐門山,被稱作“雙寶珠”的雙塔,曾是很多人對黃巖的記憶。在離鄉60余年的85歲老人朱智勇的心里,雙塔更是他鄉愁的一個引脈。想到了雙塔,便想到了黃巖的山水,想到了黃巖的巷陌,想到了他至親的家人。
時隔60余年,重返故土,發現雙塔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云里,老人決定捐資150萬元重修城北唐門雙塔。

為紓解60余年的鄉愁雙塔是他對家鄉的回憶
朱智勇1933年出生于黃巖北門,1954年考入上海市第一醫學院衛生系。
那一年,年僅21歲的他離開家鄉前往上海求學。
用噙滿淚水的眼眸回望家鄉,漸行漸遠地看到的是被稱作“雙寶珠”的黃巖城北唐門山的雙塔,這是他對家鄉的最后一個畫面印象。
研究生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浙江省防疫站工作,歷任浙江省衛生防疫站醫師、檢驗科科長、中心實驗室主任、主任醫師。
1982年,他冒著被感染的危險,成功分離出流行出血熱病毒。1983年至1984年,他先后發現長爪沙鼠、家兔對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反應敏感。
他一直從事疫病防治科學研究,是我國著名的衛生防疫專家,曾獲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
60多年后,求學少年變成耄耋老人。
回到家鄉,他那雙同樣滿含淚水的眼睛,卻再也無法尋見雙塔的影子。
在半個世紀前,雙塔已被拆除。

捐資150萬元,他要重修雙塔
唐門山地處永寧江的水口。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水鄉澤國的黃巖還是航運時代。船至王林洋,就能看到雙塔,說明黃巖港就快到了。
半個世紀前,雙塔對于船家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航標,而對于向北離鄉的黃巖人來說,唐門雙塔自然成為他們最后的深情一瞥。
驟然發現它已蕩然無存,就如同兒時的心愛玩具丟失在風中,一下子失去了情之歸依。
鄉音無改的朱智勇喃喃地說:“離開家鄉過大橋時,初晨雨后的雙寶珠美景使我非常激動,這一情景永遠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
有了這一地標,便讓他感到這片土地別樣的親情。從少小離家的最后一瞥,到年老時的深情凝望,“雙寶珠”一直給予了他靈魂的撫慰,始終讓他記起自己人生的來路!
2007年,老人向黃巖區政府提出捐資重建唐門雙塔的意愿。然而因種種原因,唐門雙塔的復建工程,于今年5月在區政府的協調下,才得以順利啟動。
朱智勇用平生積蓄出資150萬元重修的雙塔,為修長的樓閣式磚塔,腰檐為澀疊出檐。塔高16.9米,塔身5層6面,須彌座周長10.8米。
雙塔分“文星”、“文筆”二塔,兩座塔南北而立,相距22.8米。
目前,雙塔的主體已經建好。
原標題: 黃巖85歲老人捐資150萬修雙塔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