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浙江耐特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航天餐盤。
自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交會對接后,兩名航天員便駐留在太空開始進行一系列任務。
據了解,此次航天員的在軌工作時間是33天,這也是我國迄今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航天飛行。在這期間,航天員們安全、舒適地吃飯喝水,是他們圓滿完成各項航天科技任務的重要保障。有一件“臺州制造”正是為他們提供這方面的物質保障——航天餐盤。
記者了解到,天宮二號里的唯一一個航天餐盤是由位于路橋的浙江耐特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013年9月,該公司與北京衛星制造廠簽訂航天餐盤制造合同。隨著神舟十一號升空,這是該企業產品第六次登上太空。
臺州企業,接軌航天領域
吃飯、喝水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在失重環境下的太空生活,宇航員的飲食行為就變得異常復雜且奇妙。
一般來講,太空艙里的各種食物、餐具都是固定好的。航天員從食品柜里拿出食品后,用剪子把食物的外包裝剪開一個小口,再用叉子和勺子往嘴里送。因此,早期的宇航員進食只需要從食品柜拿出食物就可以開動了。
而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航天員從地面帶去的食物也跟著豐富起來,如帶汁的火雞、紅燒牛肉、藕帶等。航天員可以在太空艙里用微波加熱器來烘烤食品,讓它們呈現出和地面上一致的口感。
為了不讓失重環境里的各類食品和餐具,在加熱、移動、用餐時漂浮起來,就需要一個特殊的航天餐盤來盛裝。
“神舟五號升空前,中國航天員中心要找一家能制造這種航天餐盤的企業。當時,他們獲知我們公司與解放軍總參工程兵二所有協作項目,同時具有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和新產品設計能力。對方要求既會做模具也能做塑料制品,我們剛好符合這些要求。經推薦,公司就跟中國航天員中心對接上了,隨后與北京衛星制造廠對接。”浙江耐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蔣旭日說。
一代航天餐盤共服務了3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六號和七號,楊利偉、費俊龍他們用的就是這個產品。
無微不至,為了看不見的舒適
10月28日,記者來到位于路橋區新橋鎮的浙江耐特科技有限公司。
放在記者面前的太空餐盤粗看跟平常用的餐盤沒有太大區別,所不同的是盤子很輕,厚度約為2厘米,盤底還有4個凸起的橫條。
蔣旭日說,這是第二代航天餐盤,于2010年開始研發,并于2014年被列入臺州市科技局工業類重點項目。“神舟八號、十號和十一號的航天員,劉洋、王亞平她們用的都是第二代餐盤,王亞平還手持餐盤演示過粽葉失重。”
蔣旭日介紹,第二代航天餐盤的關鍵技術有兩點,第一點是餐盤中磁性材料的設置。航天員用餐時,餐匙、餐叉、安全剪刀都得吸附在餐盤上,不至于飄浮起來,盤底的4個凸起橫條就是尼龍磁條。“這些磁條的磁力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大了會消耗航天員體力,小了餐具會飄起來,所以要經過反復實驗。”
第二點是減輕餐盤物理質量。蔣旭日說,據他了解,由于推力火箭發射時,飛船內置物品每增加1克,就要燃燒2萬元的能源燃料,目前歐美國家用的都是不銹鋼材料,增加了火箭發射成本。“而第二代餐盤用的是聚丙烯PP材料,我們還通過添加其他材料解決了PP材料變形問題。它現在的物理質量是390克,比第一代的700克輕了310克,相當于為國家節約了620萬元。”
另外,為了航天員就餐時的方便和舒適,該公司還設計了餐盤本身的固定系統。“這項技術已于2015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蔣旭日說。
航天品質,一個細節也不能錯
據蔣旭日介紹,為減輕火箭載重,每次載人航天都只能帶1個餐盤升空。“雖然最終被選走3個,1個升空,另外2個用于航天員訓練,但我們的生產數量是100多個。”
這100多個餐盤生產出來后,還要通過各項復雜而精密的檢測,只要有一項不合格就得被淘汰。記者在測試記錄表里看到,檢測內容包括磁性、角度、孔距、槽深等50項細小項目。
蔣旭日說,國內航天餐盤的制造企業只有他們一家,目前餐盤只適用于太空艙環境,而且鑒于保密原則不能出口,“但對企業來說,這是注重產品科研的重要一步。”
記者在公司門口榮譽牌上看到,浙江耐特科技有限公司已被認定為“浙江省優秀創新型企業”和“浙江省著名商標”。
原標題: “臺州造”航天餐盤助力航天員33天太空行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