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日,錢江晚報曾刊登過一篇題為《數百個“愛管閑事”的熱心人,一有空就彎著腰在路上撿釘子》的報道,這個叫“路面守護者”的公益項目,希望通過媒體征集志愿者,給撿回來的釘子第二次生命。
近日,仙居一名電動車修理工在看到這篇報道后,@臺州晚報微信表達了他的意愿:這個撿釘子的活兒,他也一直在做,而且他還自制簡易工具,不需要彎腰就能撿起釘子,當然仙居本地需要用釘子的市民,也可以隨時到他的小店免費取用。
昨天下午,記者趕到仙居采訪電動車修理工張洪程,發現這名修理工身上除了“善良”和“熱心”,還有“好學”、“勵志”等標簽。
巴掌大的修車鋪,書報占去“半壁江山”
張洪程的店很好找,在仙居縣人民醫院急診大樓對面。店面很小,大概就六七平方米,除去三面的工具墻,中間只能擺下兩張小馬扎——而這么個不起眼的修車小鋪,卻顛覆了記者以往對于修車鋪“油污”、“臟亂”這些印象。
店門口兩側面積不大的白墻上,一側貼著許多筆跡幼稚的童畫(都是店主6歲閨女的大作);另一邊是許多書摘和剪報,張洪程覺得這些話語對他來說挺重要,于是貼在墻上,而且不時更新。
店內墻面的上方,堆疊的是電動車輪胎,下方是各種收納好的工具,用兩個臉盆串起來的簡易收納箱,記者也是第一次見。
當然,店主的主業是修車,但在小店墻面的中間部分,最方便取放的地方,卻是一疊疊書報。《浙江日報》、《錢江晚報》和我們的《臺州晚報》,這些省、市級報紙都有;名家散文集,名人自傳,包括《創新的方法》、《突破自我》這類勵志書也收藏無數。記者隨手翻看幾本,里頭都有摘錄的筆記和劃下的重點——店主顯然在讀書上花了不少功夫。
在這間月租七八千元的小鋪子里,說是“寸土寸金”并不為過,但門口的角落里,幾盆多肉和盆栽告訴記者,店主肯定不會把這兒當做純粹養家糊口的地方。
干的是修車營生,他卻怕別人扎破胎
誰家電動車壞了,修車時最多用螺絲螺帽,而不是釘子,但張洪程捧出鋪子里其中一格收納箱,里頭各種樣式、大小不同的釘子收集了一大堆。
這些釘子都是張洪程在來回路上和店鋪附近撿來的,他的修車店原先開在仙居縣林業局樓下,兩年前搬到城北東路。近年來附近醫院裝修、樓盤建設等工程多,路上灑落的釘子,張洪程見到都給撿了回來。
“我這店對門就是醫院,看病的人本來就急,心情想必也不會太好,要是車子再被釘子扎破,肯定更加忙亂。”張洪程說,“我多撿一枚,別人就少一點輪胎被扎的概率。”
為了方便撿釘子,張洪程專門做了兩把簡易“撿釘神器”,實際上就是碎料柄上固定一塊強力磁鐵,放在電動車上,路上見著釘子順手一撈就粘上了,回店里再取下收好。
修車鋪里,補胎當然也是主要業務之一,張洪程這么搞法,可能會給自家生意帶來“負面效應”。修車是為客人解決麻煩的服務行業,而撿釘子在客觀上也為別人解決了麻煩,在張洪程眼里,幫助別人帶來的快樂遠比蠅頭小利重要得多。
店開了兩年多,張洪程和左右鄰舍關系都不錯,旁人有需要修修補補的地方,就到修車鋪里找需要的工具自取自用。若搞不定,張洪程也會搭把手。
除了修車的小目標,他還有辦“書吧”的大理想
今年35歲的張洪程,因為家庭條件限制,只讀到中專畢業就踏入社會,在企業做過工人,到酒店做過領班。但為了在“實現自我價值”和養家糊口之間找一條妥協的路,他改行學修車,三年前自己開店。
修車鋪子的活兒時忙時閑,雖然算“自由職業”,但守店的時間一點兒不比上班少。早上7點之前上班高峰,市民上班路上電動車可能出故障,六七點必須到店;晚上七八點之前市民歸家,當然也不能關門。而在修車的間隙,讀書看報成了張洪程最大的樂趣。
“現在的智能手機吸引力很大,信息又多又雜,但給你的知識肯定比不上書本的專和精,讀書多了并不能提高修車技術,但收獲在于心態和眼界的變化。”張洪程說,自己喜歡明代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心學理論,不能眼高手低,這么小一個店也要用心去打點和經營。他還打印了自己微信的二維碼,有些年輕市民修車時,還可以用微信或支付寶支付。
如今,張洪程家二胎小公主剛滿月,妻子全職帶娃,生活壓力不可謂不小。盡管修車鋪一個月四五千元的收入應付家庭支出已經不寬裕,但是訂報和買書的那筆錢,卻是張洪程無法減免的固定開支,他也是仙居圖書館十幾年的老會員,借得到的書去借,借不到的再去買。
張洪程對記者分析道,電動車每家都有,修車行業至少在幾年內還不會萎靡,自己如今“小目標”就是先把小店經營好——“積累到一定資金,我希望能在修車店之外,再開一間休閑書吧,讓更多人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張洪程說。
原標題: 自制工具不彎腰就能撿起釘子 仙居出了個有名的“釘子先生”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