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51年收藏近三百枚海螺 聽說四大名螺都被他集齊了
2016年09月25日 來源: 溫嶺日報

  石塘桂岙,楊元順托起一枚海螺,仔細端詳。在他身旁,各色海螺擺滿了房間。

  楊元順今年68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漁民。與其他漁民不同的是,除了在捕魚過程中收獲水產品,他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了收集海螺上。

  “51年里,前前后后共收集了近300枚海螺。”指著一屋的海螺,老楊帶著些自豪感,“很多都非常珍貴。”

  楊元順的房里擺滿了各類海螺。通訊員鄭潔攝

 

  海螺收藏充實了他的漁民生涯

  老楊的父輩都是漁民。到老楊這一代,自然也沒能“免俗”。

  17歲時,老楊就下了海。但漁民的生活枯燥、單一。”

  雖然心里有些不大痛快,可沒辦法,那時的海山人家,子弟除了外出捕魚,幾乎沒有其他可以謀生的手段。老楊咬了咬牙,忍了下來。

  風里來雨里去的日子,老楊漸漸適應了漁民的生活。而讓他真正喜歡上漁民這個職業,還是因為海螺收藏這個愛好。

  “每次出海歸來,總能見到一些海螺,樣子千奇百怪,有的特別好看。”不過,讓老楊較為遺憾的是,“當時傳統作業的‘烏郎鼓’,用的是釣魚原理,上鉤的海螺特別少。”

  直到30歲左右,老楊終于告別了“烏郎鼓”,踏上了拖蝦船,“拖蝦船是用網具捕撈,一網下去,能收上來不少海螺。”

  “那時每一天都充滿了期待,每天期盼的就是下網,因為你不知道網上來的究竟會有怎樣的海螺。”老楊說。

  為收藏海螺,他費盡心思

  “唐冠螺、大法螺,鸚鵡螺、萬寶螺,這是世界四大名螺,你仔細看看鸚鵡螺,是不是特別像鸚鵡?”捏起一枚鸚鵡螺,老楊便介紹起來。

  在老楊家中,擺滿了各色海螺。這些海螺形態各異,色彩艷麗,有的花紋特別精美。

  “這些海螺凝聚了我大半輩子的心血。絕大部分都是捕撈來的,還有一些撿自沙灘,有些是在避風港上買的。”老楊說。

  有一次,機緣巧合,老楊路過松門的礁山港,碰到一家魚粉廠正在開工。看到的場景,讓他眼前一亮,只見工人們從水產品中挑揀出石頭、海螺、貝殼等,扔在一旁的魚粉堆里,“原來,怕制作魚粉的機器卡到,所以要將這些硬物揀出來扔掉。”

  老楊如獲至寶,立馬伸手進臭烘烘的魚粉堆里搜尋。“運氣好的話,能找到不少寶貝。”

  還有一次,老楊到天津旅游,在集市上看到一枚海螺,樣子雖然耐看,但這一品種的海螺家中已有收藏。于是,他回了酒店。可臨睡前,他又想了一遍,“最后發現這個海螺的齒輪和家里的有些不同。”

  老楊輾轉反側,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乘了一個小時的車,回到旅游景點,將這枚海螺買了下來。

  老楊的興趣不只在收藏,為了將海螺的來歷弄個明白,他還特地買來書籍研究。按照書中記載的名稱,他還買來展示牌,一一寫明陳列于家中。為了讓海螺顯得好看,他還特地配了許多形態各異的瓶子,乍一看,藝術味十足。

  收藏、繪畫和雕刻,懷念當年的那片海

  “除了海螺,我還喜歡收藏報紙。”指著家中厚厚的一本剪報,老楊言語間充滿自豪,“這些照片,都是記者辛辛苦苦拍攝的,我旅游的地方不多,多收集一些,等年紀更大一點,不用出門,就可以欣賞天下美景了。”

  繪畫與雕刻也是老楊的興趣所在。而這些手藝,都是他自學的,“石塘做這些手藝的人太多了,耳濡目染之下,不知不覺就學會了。”

  年輕時的出海經歷,讓老楊對“烏郎鼓”情有獨鐘,他的繪畫、雕刻,更多集中在“烏郎鼓”上。

  繪畫、雕刻用的材料也是“環保”味十足。他的畫紙是用孩子買衣服時裝衣服用的環保袋;雕刻用的木材也是撿來的,大多是別人扔掉的木頭。

  “我年紀大了,沒法出海了。”采訪臨近結束,老楊情緒有些激動,“無論是海螺收藏,還是雕刻、繪畫,其實都是在懷念當年的光景,懷念當年的那片海。”

 

原標題: 51年收藏近三百枚海螺 聽說四大名螺都被他集齊了

標簽: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趙靜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